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明社会现状与文官的局限(1 / 2)

 “爱卿有何处置之策?”</p>

朱由校问道。</p>

刘鸿训颇为惭愧地说道:“臣愚昧,臣尚未有良策。”</p>

朱由校便道:“如果朕要通过你解决或改善这些问题,你可愿意,甚至因此付出卿之性命?”</p>

刘鸿训自思自己已年过花甲,在官场熬了快二十年不就是等到现在吗,命不命的已经不重要了,也就站出来道:“臣甘愿为社稷死。”</p>

“现在拟旨,授刘爱卿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列于毕自严之后,另直入政事堂参预机要!”</p>

朱由校即刻吩咐道。</p>

“臣遵旨!”</p>

袁可立和刘鸿训回了一句。</p>

接下来,朱由校又开始面议了其他大臣,基本上倒满意,但真正十分满意的也不多。</p>

除刘鸿训外,就是朱燮元进入了政事堂,其余人等皆不过是增补阁臣和枢密院大臣,只分管内政或军事诸事,而不参与军机决策。</p>

朱由校已将负责军事的枢密院和负责内政的内阁的大臣们职责进行了进一步细分。</p>

譬如内阁中的阁臣们会分管某一类事,各部部堂有事只需向分管自己的阁臣商议汇报即可,而不必再直接面陈皇帝。</p>

皇帝没那么多空,去直接理会各个部里的政务。</p>

毕竟朱由校不是朱元璋,他可没那么爱工作。</p>

而且现在东虏大患已除,朱由校的危机感算是彻底消失,只要他这个皇帝不乱来,亡国的事已经和他无关系。</p>

再加上,他作为穿越者,没有那么强烈的家天下的思想。</p>

他没想为了自己的子孙万代的千秋之业而累死。</p>

何况,大明已经进入了蒸汽时代。</p>

所以,他现在松懈了不少,没有之前那么大的压力,也就想偷闲些,把管事的官员增多,这样自己就轻松点。</p>

当然,这不是说,朱由校就打算得过且过。</p>

他知道大明还有很多制度需要改革。</p>

也有许多不安分的外部势力需要镇压。</p>

因而,朱由校也没打算真的要过上退休生活。</p>

只是,他要更多的退居于幕后,将军权和财权和官员铨叙的权力握在手里,又把治理内政的权力寻租出去,让一批敢做事的官员继续替他在内政改革上冲锋陷阵。</p>

所以,朱由校先改了廷推的制度,让重臣的任用尽可能地符合他的意图。</p>

现在的大明内部,各类势力都有,特别复杂。</p>

王公贵族、乡绅显宦,自不必说。</p>

因朱由校是靠官办工商业增加大量国库和內帑收入的,也是靠鼓励支持工商业发展而解决大量流民问题的缘故。</p>

所以,现在的大明工人数量很庞大。</p>

而且受益于朱由校大搞社学教育,到如今的天启十年,有文化的工人子弟更是不少。</p>

另外,商人数量也比以前多不少。</p>

还有,常备军数量增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