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李长亨开始解释众人刚刚看过的资料。
资料的内容不多,核心也只有一条。
面对米国对岛国之间不断创历史新高的出口逆差,米国人其实早在70年代中旬,就已经开始运用过行政、立法、甚至胁迫岛国签订某些对米国有利的协议,来打压岛国的出口。
可惜即便短时间内有效果,可不用两三年,局势会再次回到岛国用成本优势,轻易打垮米国的企业。
甚至岛国半导体行业,为了避开和米国在半导体协议上,必须释放20%的市场给米国的公司,还有不准低价倾销20美金以下存储器的限制。
一边把低端制造转移到南高丽,用高丽公司的名义再次出口到米国。
一边在自己国内投入大量资金,开始和米国的公司,竞争高端芯片领域的市场。
结果就是岛国再次赢了不说,还一下子从6层的市场占有率,飙升到8成,甚至一度达到了9成。
打的因特尔、德州仪器、仙童等公司差点破产。
因特尔也因此不得不从80年代开始,正式放弃存储器市场,把9成精力和资金放在CPU的研发上。
所以说,打压、胁迫之类的手段根本没用。
李长亨站在上帝视角去看,加上他自己这么多年的学习,很容易就发现想对付岛国不断升高的出口率,就必须用金融手段,拉高岛国货币兑换美金的汇率。
道理很简单,岛国的制胜法宝一是研发,二是成本。
拼研发能力,岛国其实根本竞争不过米国。
但米国此时的首要敌人是红色北极熊,不得不把绝大部分的研发能力放在高尖端武器和前言科技领域上。
这就导致了实际应用领域上,是米国的各个私人企业,去和岛国整个国家来竞争。
可以说,米国没输的一塌涂地,已经足够厉害了。
所以才有了米国接连施压,最后还是压不住岛国。
既然这些手段都不行,那就人为的拉高岛国货币的汇率。
几年内把岛国货币从240左右,拉高到120对一美金的话,岛国人账面财富确实增加了一倍。
但也会让岛国生产的产品,实际价格增加了一倍。
以前岛国生产一辆车的成本是24万岛国币,等于一千美金一辆。
可汇率拉高之后,就得一千多,甚至2千美金,立马就让岛国产品在米国的竞争力变弱。
众人稍微一想,就明白了李长亨的意思,而且几个老狐狸还和李长亨想的一样,可以趁着此时美金能换到更多岛国币的时候。
用美金做担保,大肆从岛国银行贷款岛国货币。
然后用这些钱投入到股市、房地产等容易炒起来的市场,一边赚汇率的差额,一边赚股市和地产炒起来之后的差额。
但李长亨的办法更缺德,用高于岛国银行3f%、甚至5%的存款利息,大量吸引岛国人在花旗、大摩、波士顿第一帼民银行和拉德家族旗下的达拉斯第一帼民银行存款。
银行拿着这些钱,在岛国的繁华地段大量买入写字楼、高端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