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朝会(2 / 2)

列强代理人 破名 6045 字 2019-10-05

皇帝这一哭一闹,殿下群臣都停了手,最后两宫太后气的拉起小皇帝下了殿。

皇帝和太后连声招呼都没打,太监也急了,连忙高唱:“退朝!”

看到董元醇被打的鼻青脸肿,群臣也解了恨,都各自散去。奕一党暗中恼怒董元醇不识时务,也不理他,纷纷退去。

李明峰万没想到,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朝会竟然是这么个结果。众人都走了,李明峰返回了住地。

回到浦仁寺自己住的屋子,李明峰琢磨了一会,感觉局面十分恶劣,很可能发生大规模冲突。为了掌握主动,李明峰唤来心腹亲兵,写了封信,叮嘱了几句之后就派了出去。

没有人能想到,李明峰这个名声不显的人竟然也在做着自己的准备。

第二天,又发生了一件趣事。

按咸丰遗诏,圣旨需要用上‘御赏’与‘同道堂’两印才算生效,所以两宫太后就命军机章京拟旨,宣布要施行太后垂帘、亲王议政、八臣辅政的综合治国方略。。

八大臣毕竟是咸丰指定的顾命大臣,两宫太后虽然憎恨他们,但是却也不敢轻动,所以这道圣旨只是削减了他们的权势,而并非是要将他们一次性的打倒。

按大清律,圣旨拟定之后,需由军机处颁行天下。此时的军机处,仅有五名军机大臣,分别是匡源、杜翰、焦佑瀛、穆荫、文祥五位。其中除了文祥因为亲近恭亲王,所以被冷落之外,其余的四位都是赞镶政务八大臣中的成员。

此刻文祥还在北京,所以所谓的军机处,实际上就是由赞镶政务八大臣控制的机构罢了。

这些人接到两宫太后转过来的圣旨,他们岂肯颁布?

于是乎,八大臣又找了其他的军机章京拟旨。新圣旨由吴兆麟拟定,肃顺口述,可是这位吴大人既不敢得罪八大臣,也不敢触怒两宫太后,所以最后由他拟定的圣旨是不软不硬,净是些没有营养的话。

载垣、端华等人让他修改了几次,语气总是不能达标,最后一怒之下,还是决定让焦佑瀛来起草圣旨。。焦佑瀛原本就是军机章京出身,后来当了军机大臣,最后受了顾命。这起草圣旨的活计,是焦佑瀛的老本行。

所以,片刻之后,一道措辞异常严厉的圣旨就拟就了。所谓圣旨,就是皇帝的命令,所以这道圣旨也理所当然的是以皇帝的角度来写的。

垂帘听政,首先危害的就是八大臣的权力,所以身为辅政八大臣之一的焦佑瀛可不会给皇太后留一丝一毫的面子。开头第一句就写到“我朝圣圣相承,向无皇太后垂帘之理!”

随后又写到,“朕以冲龄,仰受皇考大行皇帝付托之重,御极之初,何敢更易祖宗旧制?”同时强调,“且皇考特派怡亲王载垣等赞襄政务,一切事件,应行降旨者,经该王大臣等缮拟进呈后,必经朕钤用图章始行颁发。”

另外,这道圣旨还写到“伏念皇考于七月十六日子时召载垣等八人,令其尽心辅弼,朕仰体圣心,自有深意,又何敢轻易增添?”

这道圣旨一是谴责了两宫太后的垂帘图谋,二是否认了咸丰皇帝赐予两宫太后的权力。。咸丰曾经遗留两枚印章,‘御赏’和‘同道堂’,圣旨必须加盖这两枚印章才有效。但是八大臣拟定的圣旨,直接否认了这两枚印章的效用。

最后,八大臣也抨击了恭亲王奕,认为辅政大臣八人足够了,完全不需要按董元醇所请的那样,再从近支亲王中简派一二人进行议政。

这次是自己人拟定的圣旨,载垣、端华、肃顺都很满意,所以就将这道新拟定的圣旨直接宣告了出来。

这一下,承德避暑山庄的上上下下就乱了套了。这道由八大臣拟定的圣旨一出,就摆明了和两宫太后、恭亲王翻脸。

此刻,热河有上万王公大臣,其中只有一少部分是属于恭亲王和八大臣阵营中的成员,其余的大部分,都是为朝廷效力的普通官员罢了。

本来对于八大臣和两宫太后之间的争斗,群臣是各执己见,有的认为八大臣太过嚣张、目无君上;但是更多的人还是认为,皇太后和恭亲王违背先皇遗诏,试图夺权。

但是这道圣旨一出,舆论顿时就变了风向。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是以孝治天下,但是这道以皇帝名义颁布的圣旨,竟然字里行间毫不掩饰的斥责皇太后!当然,所有人都知道,六岁的小皇帝是不可能颁布任何圣旨的,所以实际上是八大臣在明晃晃的训斥两宫皇太后!

尊卑有别,无论如何,八大臣都是臣子,是奴才,他们用这种嚣张无比的语调发布圣旨,立刻就失去了本来还算占优的舆论。

更何况,圣旨中还否认了‘御赏’和‘同道堂’两章的作用,这也是违背先帝遗诏的事情。这么做,失去了一些年纪比较大的官员和满蒙贵族的人心。

这个圣旨一出,局势更加恶劣了,承德避暑山庄,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是暗流汹涌。但是据李明峰观察,目前的争斗还是在可控范围之内,而却基本都在政治层面。李明峰通过研究龚橙传来的情报,判定起码在目前,恭亲王和八大臣都没有动用武力解决的念头。

李明峰也是受的后世教育多了,认为只有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所以他原本以后这次肯定要动刀兵的。但是实际上两方都没有这个心思,尤其是八大臣,借他们个胆子他们也不敢攻击太后和皇帝!

奕和两宫太后也同样因为先帝遗诏的原因,不敢妄动八大臣。其实,就是想动他们也动不了。整个热河都在八大臣手中掌握,一旦动武,倒霉的先是皇太后和奕这方。

事情最终还是要用政治方式来解决,第二天,两宫太后再度召八大臣入内讨论先帝梓宫回京、新皇登基诸事。

前天一次朝堂上的争斗,让两宫太后看到了八大臣蛮横,同时也让她俩明白了垂帘听政遇到的阻力到底有多大。这次为了避免矛盾激化,两宫太后特意召八大臣议事。

既然是一次弥合矛盾的会面,所以所议的事情就定在了几乎没有什么争议的话题上。比如,梓宫何时回京,皇帝年幼,到底该派何人当他的老师等等问题。

但是,两宫太后还是低估了八大臣的嚣张程度,更确切的说,两宫太后都没预料到肃顺竟然如此的桀骜不逊!

在八大臣应旨进殿的时候,一场新的风波,已经在酝酿中了。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size:16px;">本书首发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