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场上实用的兵器就是好兵器。兵器是为战斗服务的,自然要以战斗的需要为第一要件。
一个好的兵器设计师不能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去设计兵器,而是要从士兵军官的角度去设计兵器。
历史上很多兵器都是有士兵或者军官设计的,比如大名顶顶的AK47发明者卡拉什尼科夫就是一名基层军官。
为什么士兵军官能够发明武器呢?一方面因为他们长期使用保养武器,对武器结构非常的了解。另一方面这些士兵军官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样的兵器,并且渴望拥有更可靠更有效的兵器。
所以董书恒一直要求,兵工厂的设计师要定期去军营里面体验士兵的生活。去跟士兵们同吃同住同训练,去了解士兵们的想法和需求。将这些从士兵那里收集到的信息融入到自己的设计当中。
其实,兵工厂现在主要的瓶颈还是发射药的问题。黑火药最大的问题不是它的推力不足,而是它燃烧后产生的残渣对枪支的影响太大。
为什么步枪几百年了都停留在前装步枪上,没有怎么进步?
问题就出在黑火药发射后要清理枪管,而前装的话更加方便清理枪管。当然后装枪的闭锁结构难造也是一方面原因。
董书恒其实也知道一些加特林、马克沁这样的神器的原理。但是他一直没有跟设计师们提出来。原因就是没有更好的发射药,使用黑火药定装弹,这些快速射击的机枪只需要一会儿就会出现故障。
黑火药产生的残渣会严重影响机枪上的零件。机枪的结构又很复杂,上面的配件要比普通步枪上面多的多。
面对现实,董书恒只能先制造出一款53式栓动步枪。这种单发步枪的射速较慢,而且构造简单。士兵们还能够按时完成清理工作。
即便如此53式步枪使用黑火药铜壳定装弹的情况下,故障率还是要比前膛枪要高。
历史上,正是无烟火药的发明让火药武器进入一个革命性发展时期。各种新式的枪支、火炮在无烟火药发明后层出不穷。
离开了火炮车间,董书恒正准备离开,耿嘉又凑了过来,手中还有一个铁家伙。
“总统,您之前不是让我们试着设计一款实用的钢盔吗?我们试了几款,发现这一款防流弹、箭矢的效果最好,要不你看一看?”
董书恒伸手接过耿嘉递过来的钢盔。这个钢盔的顶部是个半球形,四周有四五厘米宽的帽檐,目测,前面要短一些,后面长一些。
董书恒越看越眼熟,这个有些像一战英军的MK1“农夫盔”啊。
不过,董书恒可以肯定,这绝对不是耿嘉他们抄袭的,因为英国人自己都还没有钢盔呢,钢盔是在一战的火炮洗礼下才产生的玩意儿。
“耿嘉,你们为什么把钢盔设计成这个形状?”董书恒问道。
“总统我们一开始制造了好几个款式,但是用我们的火炮做实验,发现这种形状下,对炮弹破片的防护能力最强。”
“您看这头盔中间实际上很浅,就是为了减小圆顶的弧度,增加倾斜度,这样流弹滑开的概率会大大提升。”
“总统,这个样式也是有出处的,我们的一个设计师在一本明朝的装备图谱上看到了明军神机营用过一款头盔,就是类似这个样式。因此就试着做了一顶,没想到效果很好。”
“明朝?看样古人的智慧什么时候都不能小看。”董书恒感叹道。
“老耿,这种钢盔你们先做两千顶,送到部队用看,看是否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暂时不要大规模地生产。”董书恒交待道。
钢盔这种东西主要是用来防止火炮破片的杀伤。现在董书恒的敌人基本上装备的都是实心弹滑膛炮。
对于实心弹,再厉害的钢盔都没有用处。所以董书恒对钢盔这东西的需求并不急迫。
只不过,武器装备都需要长时间的检验才能顾发现问题,进行改进。
早一点研发出来,就能够早一些成熟。一步领先就能够步步领先。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董书恒才让兵工厂开启头盔的研制工作。
说完了头盔的事情,董书恒带着一行人在兵工厂的食堂蹭了一顿午饭,下午他们还要赶到新建的演习训练场。
这块训练场靠近海边,占地有上百平方公里。不过这里大多是难以改造的盐碱地,用来建训练场也算不上浪费。
训练场中模拟了各种地形,方便士兵们了解各种地形条件下的作战要领。
训练场的中心有一个人造的土丘,土丘中间是一个高达二十几米的堡垒式的塔楼。
顺着楼梯,董书恒一行人在作训部部长马宗武的引导下上了塔楼顶端的指挥中心。
这个指挥中心,主要是方便观察演习现场情况用的。塔楼上通过旗语与战场上的演习部队进行沟通。
由于距离太远,旗手都是通过望远镜观察旗语。
“马部长,开始吧!”董书恒下令道。
“是,总统。”马宗武领命,接着对一边的旗手喊到,“演习开始!”
旗手立即用旗语将命令传达了出去。
“轰轰轰!”这是在模拟炮击。实际上火炮打出的都是空弹,士兵们身边的爆炸是预埋好的炸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