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京师(七)上(2 / 2)

兴明 我是羔羊 3627 字 2019-10-06

朱震道:“首辅大人当真是手段了得,连宫中都有你的人。不过这是皇上也就心里想想而已,你当他真会出兵。何况这种大事,皇上一定会同朝中大臣商量,大家肯定会反对的。”

陈演道:“贤弟你不知道啊,如果皇上在朝堂上提及此事,那么肯定会让我先发言的。我若反对,皇上心中肯定不喜,用不了多久,便会想着法子撤了我。你看皇上的历任首辅,凡是和皇帝唱过反调的,不出一月便会被革职。”

朱震心里不由鄙夷,身为首辅,连和皇帝唱一回反调的勇气都没有。。也是,他本来就是靠着事事顺着崇祯的心思上位的。口中却说道:“那大人就顺着皇上的心思好了。反正此事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做做样子罢了。真要兴师,皇上哪儿征集兵马去。”

陈演道:“若是皇上叫我督师怎么办?自圣上即位以来,我朝督师出征的大臣,不论结果胜败,还没有能安然无恙的回来的。远的不说,就说那吴甡,大学士做的好好的,可是一旦南下督师,三个月都没挨过,就被抓回京师候审了。若非蒋德璟、黄景昉二人护着,早就被治罪了。而前首辅周延儒,今年三月督师北上,五月就被革职查办,他和金虏连面都还没碰上,这和战争扯得上边吗?”

朱震听了不禁一愣,难道大明真的就没有安然回朝的督师?若真如此,也难怪历来以出将入相为最高荣耀的书生们到了明末却无人敢要这份荣耀了。。

朱震笑道:“首辅大人可以推荐蒋德璟或者黄景昉去督师嘛!您手段通天,这点事肯定难不倒您的。”

陈演苦笑道:“贤弟又有所不知了,皇上虽然用文臣御武将,可是又有一天潜规则就是不治武事,不为督师。杨嗣昌、丁启睿到周延儒、吴甡,他们都在地方坐过巡抚或者总督,也就是说有过统御武将的经验。。而蒋德璟、黄景昉都是翰林出身,不曾有过统御武将的经验,资历不够。”

朱震奇道:“这么说首辅大人做过总督了,下官却还不知道呢?”朱震对陈演也调查过,这人也是翰林出身,历任吏部、兵部、最后做到户部尚书。十四年以兵部右侍郎兼武英殿大学士的身份入阁辅政,十五年迁户部尚书、次辅,今年五月间周延儒被革职后,才升任首辅的。

陈演道:“巡抚总督我倒是没做过,十五年我担任兵部右侍郎时,曾经平定了山东一场叛乱。我也因为这次平乱有功,才升任户部尚书、次辅的。”

听他这么一说,朱震这才想起去年六月间山东有个叫徐义的人,自称是徐鸿儒(明末第一个起义反明的人,在天启年间便利用白莲教起义造反了,声势也颇为浩大。)的儿子,在山东聊城一带聚众造反。朝廷让担任兵部右侍郎的陈演前去平叛,陈演还未到山东,这次雷声大、雨点小的叛乱就被平定了。陈演喜滋滋的回京报功,说自己亲临前线督师苦战,斩首若干,终于平定叛乱。屡吃败仗的崇祯见自己终于打了一次胜仗,龙颜大悦,马上升任他为户部尚书、次辅,并引为肱骨之臣。

想通此节,朱震笑道:“没想到首辅大人除了能辅佐皇上,处理政务,还能统兵决战沙场,平定叛乱。倒是下官失敬了。”

陈演苦笑道:“贤弟你就末取消我了,那次全是运气,真说道打仗,我哪能比得上你啊。唉,早知道有今日,当初就不该吹嘘冒功了。”

朱震道:“下官倒有一策,便是一个‘拖’字。皇上若是提出要兴师夺回松山、锦州。你不要反对,只是推说现在条件还不成熟,先拖上几个月。而大人您只要能在这几个月里,扳倒蒋德璟、黄景昉。倒是内阁只剩下首辅大人您了,皇上便舍不得让你督师出征了。”

陈演道:“说得倒是容易,要是蒋德璟、黄景昉这么容易被扳倒,我还会留他们到今天吗?”

朱震道:“下官心中倒是有些想法,请首辅大人参考参考。”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size:16px;">本书首发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