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愿春暂留(二)(2 / 2)

兴唐 午后方晴 0 字 2021-07-14

依然热。</p>

刘仁轨一行人到了东宫,请礼后,刘仁轨坐在胡上说道:“陛下,裴炎掣肘,终是不妙。可听到裴郎出行之事?”</p>

“听到了。”李威还是不急。</p>

上官婉儿说得对,父母亲还是不甘心。父亲不考虑的,母亲的心放得太久,无论自己怎么做,也收不回来。只是没有对上官婉儿说。</p>

“裴炎可恶”李义琰恨恨地说道。</p>

论资历,在朝中诸相当中,刘仁轨当仁不让地在第一位,然后就是他与薛元,可是这个裴炎短短几年时间,就将他掀翻下来,又因为立场的不同,李义琰对裴炎几乎没有半点好感。</p>

“李卿,这是极品人物,每一朝一代,总要出那么几个。”</p>

听李威用极品人物形容,几个人皆是一笑。</p>

让宫娥端上来茶,李威又说道:“上午在政事堂,我还有一句话没有说。我朝货币不足,不得不用布帛代替货币jia易。从民间到朝廷,每年因此损耗严重。”</p>

“是啊。”狄仁杰道。</p>

这几年贸易量jī增,货币问题更重。朝廷每年都铸造十几万缗铜币,然而放在庞大的唐朝经济中,迅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还不停地有商民,继续将铜币融化,制作铜器。甚至新罗、倭国都在用唐朝铜钱,这更导致国家钱币不足。</p>

对此,朝廷一直没有想出好的解决办法。</p>

“也不是没有方法代替,继续jia易,得不到多少铜,可以得到更多金银。前几年,我同母后就说过此事。母后说若官府公开铸造金币银币,会多有ī人伪造,良莠不齐。又少,百姓大多数不能辨别真假,反而会百姓带来困扰。于是我当时就没有再说。但若是国家有了大量的金银呢?民间金银会渐渐流动,朝廷不去管,让民间自地流动。到了一定时候,朝廷可以用金银代替税务,那么就会得到更多的流通货币。倭国不产黄金,可是产白银。”</p>

李威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后用白银作货币的,究竟在那一朝不大清楚。</p>

可是现在不行,白银还没有黄金硬通,连黄金都不是货币。要到柜坊换,价格也不等,缺的时候,一两黄金能换八千文,不缺的时候,只能换四五千文钱。</p>

几人默默点了一下头。</p>

金银贵重,又便于携带,真做了货币,有很多好处的。随着胡应一行,带来了大量使者,也知道了西方一些国家,已经正式用了金币与银币,在做货币。众人并不排斥。不过在政事堂却是不能说出来的。</p>

让裴炎听到,还不知道会做出什么文章。</p>

又道:“我明天接见倭国使者,让他们早点回去,以免夜长梦多。刘卿,你晚上辛苦一下,去安排安排。”</p>

“喏。”</p>

李义琰摇了摇头。</p>

无论同不同意,这也是国家的策略,居然担心会泄这是何等的讥讽?</p>

“此事不去管他,可是我的十条,必须要通过大部,否则我登基所说的话,会成为一个笑柄。”这是李威将几人喊来的主要用意。</p>

“是,此乃当务之急。”刘仁轨道。</p>

李威击着桌子,想了一想,说道:“但不急,一条一条来。先是计划,必然会有争执。刘卿,你先让一让,裴炎此人是一个假道德君子,可是内心却渴望争取更大的实权。制订计划,也是分配落实权利的一个机会。至少他会在表面上把持一下大义,你先让他。不要因为掣肘,让第一条又成为一纸空文。”</p>

“是,陛下。”</p>

“第二条招人纳贤,我的策重点,是普及寒减少寒与百姓的怨望。裴炎必不会同意,也不要争执,争执到最后,甚至引起各大世家对我的怨恨。”武三思与武承嗣想到了名世家的力量,李威没有想到?早想到了。</p>

“其实名世家也没有那么不堪,各地庶族吞并同样严重,”李义琰说道。</p>

李威在他手上拍了拍说道:“李卿,我对名世家没有敌意,一直以来,我想的是双赢之道。但吞并肯定要解决的。”</p>

“是,”李义琰脸一红。他是魏州人,可确确实实是陇西李家的后代。在陇西李家的族谱上,还能找到他以及他父母的名字。</p>

“但必须通过,不通过,何谈什么恩泽整个天下百姓。所以可以含糊带过。”</p>

具体的怎么做,让刘仁轨思考去了。</p>

“胡蕃,裴炎既然要以德待胡,此事jia给裴炎去做。”</p>

几人一阵窍笑。</p>

裴炎用李威的矛对李威的盾,刻意曲解。可是李威也没有怯懦,反将了裴炎一军。别以为裴炎在政事堂风轻云淡,此时心中一定很是伤神。他是道德君子,名世家的代表,然而名世家为什么清高,正是因为血统全是汉人,是正统,礼教严格,所以才能连皇室也敢轻蔑。向来对胡人十分轻视排斥,可以想像的,此时裴炎一定陷入两难之地。</p>

但还是含糊地解决,这一条牵涉的多,比如移民,何为纠纷,何为背叛,如何移民,如何安置汉人官爵。张柬之说的诸葛亮平孟获也是不对的,诸葛亮前面一死,南部诸蛮还时有叛生。不彻底汉化,无论是软,还是硬,皆不是办法。可不能明说出来。</p>

“纳谏的事比较容易解决,恐怕是某些人巴不得的。节俭,我只打算放一批宫婢,其他的不能动。”</p>

“陛下英明,臣正想说此事,若是克扣太紧,内宫必有怨言。内宫不稳,也非是国家吉兆。”裴行俭道。</p>

“不急,先通过,以后慢慢解决。虽然皇室,也不能奢侈。己不能为,何能教人为之。”</p>

“陛下此言大善。”</p>

“立法之事,大约不成了,可以草诏,不必去急,惹起风bo。”</p>

“是,”几人立即说道。对李威的十条,最反对的恐怕就是这一条。用意是好的,是给了天下人一个公平受法的机会,但实施起来,难度更大,争议声也大,甚至所有权贵都会表示反对。</p>

“备军少战,朝堂中懂yīn谋的人多,懂军事的人少,即使某些人也不会争执。重农,相信也不敢争执。赎出部曲与奴婢,他们只会在国库上做文章,但是善政,相信也不敢公开争论。”</p>

这一来,十条就能勉强的通过八条。在面子上,李威不会输多少。</p>

裴行俭叹了一口气说道:“陛下,早知如此,应当同意臣的上策。”</p>

“裴卿,倒也未必,虽然难些,能保持国家平稳过渡,也不会给后人佼仿的机会。”</p>

“只怕未必。”</p>

“一步步走吧,已经到此了。”基本上要说的话也说了,李威正准备送他们离开。狄仁杰忽然道:“西翀要回秦州,让臣拦了下来。他原来准备上书,粮价有些贵,让朝廷暂时各仓不必储粮,以免造成损耗。可是臣一想,若是北突厥谋叛,国家必然会大用兵。现在不备粮,到时候粮价会立即飞涨。”</p>

这个连狄仁杰都不好说的。</p>

若是这一两年内东突厥有变,现在就要备粮。若是没有变,现在备粮,就会有严重的损耗。青海一战,国库亏损很厉害的。谁提的建议,最后会找谁的麻烦。</p>

李威不好答,用眼睛看着裴行俭与刘仁轨。</p>

裴行俭想了一下,说道:“还是备得好。陛下,想一想,为什么西突厥会谋若不是殿下将计划提前,西突厥必然成为青海的掣肘,去年七月份就没有那么辉煌的战绩。论钦陵此人不可小视啊。他们吐蕃一国不是我们大唐的对手,必然会派出使者蛊突厥人,不仅仅是西突厥,东突厥力量更强大。”</p>

“裴卿言之有理,刘卿,我写一份制书,明天你在政事堂提出,若有人不同意,请他承担后果。”</p>

“喏。”</p>

狄仁杰又说道:“臣昨天会晤了二人,颇有些才学,虽然迂阔。还写了两封疏章,请陛下过目。”</p>

将徐有功与张柬之的奏折递给李威。</p>

看了看,没有在意,徐有功说以道德治人治国,自己何尝不知。可几个人能做到,说以法治国,自己理想化了,可至少让法律进一步完善,能杜绝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张柬之说羁糜地区以无为为本,当真无为了,就是上策?</p>

然而眼睛却盯着了名字。</p>

徐有功他不知道,但是张柬之可是知道的。这个人胆子大,对李唐很忠心,似乎历史上自己母亲就是此人掀翻的。不是需要人与母亲作对,是要一些果敢的人,将裴炎这股邪风压住。</p>

说道:“麻烦狄卿,通知二人,让他们到东宫一叙。”</p>

亲自谈一谈,看一看这个张柬之倒底有多牛,居然不知不觉地将自己母亲顶翻f</p>

【……第六章愿春暂留(二)……】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