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乱点桃蹊(三)(1 / 2)

兴唐 午后方晴 0 字 2021-07-14

 李威哈哈一笑</p>

郑家这位老者与自己说话看似火药味越来越重,然而却正合了他的心意</p>

自己有多少事务,朝中政权的争执,突厥人,兴修水利,倭国与罗,这是摆在手头眼下就必须要做的四件大事还有武承嗣那个管事,与母亲如何合作,以及郑家这些小事务</p>

这一行,也许很重要,但对眼下自己来说,绝对是小事一桩,对郑家却是头等的大事与眼前这个睿智的老者,如果兜圈子交谈,三天也谈不出所以然来,所以不如真接一点</p>

笑完后道:“郑翁,你当真会那样做?”</p>

郑父语塞,世家最重的是名声,郑家这几十年不管朝堂上的事务,只着重于家族本身的发展,投入朝堂上的朝争,本身就不对了,再倒向后党,家族中的各个长者也不会同意</p>

李威又道:“今天我与你交谈,就是会对你们家族有利,我都没有指望过你们对我支特就算你们对我支持,朝堂上你们郑家有多少重臣,军中又有多少将领?”</p>

这不算全对的,若是郑家支持,还有一定影响力的,但因为郑家远离了朝堂,影响力也不能太过乐观</p>

郑父又是语塞</p>

继续道:“我之所以来,还是方才那番话语,是大家共赢朝廷不会容允象你们这几支强大的力量,游离于朝廷之外,不受朝廷控制除非这个国家吏治**,对地方上的力量失去了控制但作为你们几大家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正如你所说,这些年你们家族人口在膨胀,为什么?是国家安定发展享受国家的荣光,却不尽义务,世上有没有这样的好事?”</p>

站了起来,说道:“荥阳我是第一次来明天我还巡视荥阳一天后天就要离开郑翁请三思”</p>

这是委婉的说法,有没有结果只有明天一天,明天晚上不给答复,我就要走了以后再想找我,也没有可能</p>

然后告辞</p>

郑家这座府邸很大李威这一行,就安顿在郑家的后花园里</p>

八月到来夜晚不算冷,略略有些清凉之意,花园里有许多高大的树木,还有一些花卉一条小溪潺潺流过几个女子在花园的凉亭里面谈心对郑家,皆抱着好奇的想法然而来到后,都有些失望</p>

李令月不服气地踢着小脚:“也不过如此为什么他们能藐视我们皇家?大哥,你回来啦能不能告诉我原因?”</p>

“小妹,不是如此,这几个家族家风严谨,刚才我到过他家的房,里面的藏不亚于崇文馆的籍,严谨的家风,使他们在民间影响很大这种家风,以及资源,还有藏,以及众多的弟子,使这些家族代代都会涌现出许多的人才看一看弘文馆、崇文馆与国子监请了多少这些世家的大儒做为学士,在教命……”说到这里,他又想起了一件事科举</p>

唐朝初期的科举制度师承隋代,有许多地方狠不完善</p>

最大的弊端是两监制,录取的人才以两监为主,地方上的人才却是很少但两监多招对朝廷友善的名门家族子弟与功勋后代,特别是关陇贵族这一条科举制度,无疑限制了山东这些顶尖的门阀发展</p>

另外这些顶尖的门阀有自身的优越性,这几百年享受着九品中正制度,给他们家族带来的荣光唐朝却是以门荫制与科举制度用人,本身这些家族又不屑与普通的老百姓一道参加科举</p>

如果自己将科举普及到全国各地,这些大家族又放下身架,那会是什么局面,无疑是一头头睡醒的雄狮</p>

想到这里,喃喃道:“要普及啊”</p>

“普及什么?”</p>

“没什么”,李威没有回答活字与竹纸出现,使百姓读的成本下降,正是普及的机会抢在这些世家门阀崛起之前,使全国有各多的人读,这才是惠及万民的政策但朝廷的制度,又让李威感到头痛,不准百姓私自设学馆,只有州学这一个政策成了横在平民百姓面前的天堑</p>

是不是回去后与母亲提出来</p>

武承嗣庄园的丑闻,原来是准备调魏元忠以及其他数人回京的,但若提出来普及学馆,必须要母亲支持</p>

魏元忠回京的大好机会就错过了</p>

皱眉思索,婉儿不知,问道:“陛下,你与郑家谈得如何?”</p>

“大家亮了一下底牌,如何,要到明天晚上才决定下来”但他又婉道:“婉儿,当年你们母子得以入掖庭宫,是沾了郑家的荣光,可你在郑家心中,却不算什么,他们考虑的是家族长久的利益不说你是外子,就是家族中的至亲弟子,也不会考虑你的安全荣辱”</p>

“是,臣妾永远是站在陛下这一边的”</p>

“来我吟一首诗余给你们听……”,看着天上的月亮,四周花树婆娑的身影,听着虫儿在吟唱,今天晚上与郑家这个老祖宗交谈,自己一直占据上风,李威心情大好,说道</p>

“好啊,好啊”几个女子皆高兴地跳起来</p>

“要不要臣妾拿笔墨来?”碧儿说道</p>

“随你”拿笔墨过来,不是吟,是写了一会儿将笔墨拿过来,听说陛下要作诗余,连同附近的一此郑家子弟都好奇地走过来观看李威没有管,提起笔写道: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p>

“这首诗余雄放姿肆,非陛下不能作”看到写到最后一句,云何渐渐如钩,郑家的一个弟子忽然说道</p>

李威笑笑不答</p>

非是他的功劳,虽然知道因为自己出现,历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后世出现的名诗名词在这世界多半不会出现了,但不会自居其功其实这些年唱和之作,多是自己真正的作品,当然时好时坏,不过事务繁多,也没有人以为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