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东都黄昏(三)(2 / 2)

兴唐 午后方晴 0 字 2021-07-14

就是去了,除了振作士气外,陛下的军事才能也未必能胜过黑齿常之。而且拖一拖,大食人天一冷,必然撒退,另一员能文能武的大将王方翼,都可以骑快马,从呼罗珊撤回参战。</p>

为什么要去西域?</p>

虽说陛下那一刀砍了出去,青海无忧。于是又想到那一刀的得失。</p>

有很多好处,王果一刀砍了,试问有没有人敢再去青海接手黑齿常之权,程务挺也不敢。这一刀砍了,一些观望的,一些抱着侥幸心理左右逢源的,在投靠太后时,就会思虑再三。</p>

也不全部是得,也有失。已倒向太后的,会更加支持太后。裴行俭又想到一件事,皇是要动大刀子了,心中不由叹息一声。但不这样,官员越来越失去了骨气。</p>

再说民间的评恰。</p>

民间也不是全部支持陛下。作为一个老百姓,他们只想好好的平安地生活,朝堂渐渐为太后控制,舆论鼓吹,也是俐向太后的,有些人抓住了少生边事,国家开支降低,百姓税务减少,士兵也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做文章,还是很受人心的。</p>

还有中国的传统,太后与太皇终归是父母亲。受皇帝的压力,太后与裴炎治理国家,更加兢兢业业,这几年并没有大的过失。天灾,那是无法之事,避免不了。除非太皇死了,皇也死了。太后执权,倒行逆施。民怨就有了。</p>

但那怎么可能?裴行俭也不希望为了赢得民心,出现那样的后果。</p>

计策是他出的,卫庄公养共叔段之策。可就想不出来李威离开青海的用意…知道大约是那个吐蕃小太后参与了。嗯了大半天后,微笑道:“有了。”“裴侍郎,有了什么?”</p>

“孔县承,你莫要管,去,交接后,立即离开东都。这里暂时不是你呆的地方。”</p>

“啥”</p>

孔正方离开。</p>

裴行俭脸一直微笑。自己想不明白,大约太后也想不明白。这才好。不过今天晚去看一个人,朱敬则。当年他参与了调查明崇俨一案,太后是一个很记仇的人。不提一个醒,朱敬则脾气一倔,会使太后动怒。杀孔正方不值,但杀朱敬则却是很值的。</p>

孔正方交接完毕,立即回去。</p>

可他这一行,引起的事端并没有平息。</p>

武则天将几个北门学士召见,狠狠地斥责了一顿,十分不满意。可这都是她亲自选拨出来的人选,仅是警告一下,没有下文。范履冰十几天后,找到一个机会,悄悄地将那天晚孔正方与诸人的对话,对李治说了出来。</p>

李治愕然地看着他,问道:“为什么要告诉联?”</p>

范履冰心中十五个水桶七八下,万一太皇脑子一冲动,将今天的谈话告诉了太后,自己就死无葬身之所了。很不安地回答:“回禀陛下,臣是担心皇,此时皇很凶险啊。”</p>

他又不知李威有什么主意。但知道论钦陵的凶悍,那可以将薛仁贵十万人啃得连一个骨头渣子都没有的猛人,陛下去了青海,虽然说是获胜了,但也是惨胜。若是吐蕃再大一点,再富裕一点,那一战后果还不知道成为什么样子。大食本来很少有中原人注意的,不过经过诸使来访后,已知道一些大食大约崛起的经过。</p>

这个崛起速度,都超过了当年唐朝立国的速度。</p>

并且国力还在不断地膨胀,扩张脚步一直没有停下来。</p>

可想这个国家军队的凶悍,况且还有东突厥不可不防。</p>

“联还是不懂。”</p>

“陛下,皇去西域,是为了什么,尴尬啊。”</p>

这件事要看怎么看了。也可以是为了避嫌,前去西域的。也可以说是为了抓兵权,才去西域的。于是李治又问道:“那他为什么杀王果?”</p>

</p>

“陛下,王果与皇素来不亲近。程务挺将军与张虔勋将军更与皇不亲近。朝中的所有重臣,对皇亲近的也很少。臣斗胆说一句,万一陛下到了天年,陛下回来后,能掌控几分朝政?有可能还不如几年前的皇太子。所以臣斗胆今天将臣心中的想法说出来,是为了大唐千秋大计。请陛下三思。”</p>

若是其他人说出来,李治或许不相信。但范履冰身受自己妻子的大恩,居然都说出这番话,李治不由强忍着痛疼的脑袋,沉思起来。嗯到后来,心中隐隐觉得很不安,于是想召群臣进来商议。</p>

然而到这时候,他才发现了一件事。</p>

自己为了掣肘儿子,培养妻子掌权用人。看似这次平衡之道用得很成功。可仅一年多时间下来后,儿子重用的大臣们不知道到了哪儿,朝堂中全剩下妻子的人了。</p>

这些大臣不是自己的,是妻子的!</p>

自己名义还是大权独揽的太皇,其实只是一个睁眼瞎子,比自己的视力都要糟糕!。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