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战术新应用(1 / 2)

燃烧的海洋 闪烁 0 字 2021-07-14

 进入战术指挥阶段,黄峙博不再是决策者,而是观摩者。</p>

只要还在按照计划进行,哪怕是备用计划,黄峙博都不会插手战术指挥,而是充分发挥参谋的能力。只有在战役到达重大转折点,或者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时,黄峙博才会以决策者的身份为参谋指点迷津。</p>

这也正是黄峙博广受参谋喜欢的地方。</p>

任何参谋,都不喜欢司令官在一旁事无巨细的指手画脚。</p>

按照黄峙博的安排,第一阶段作战行动由戚凯威与母祁铁共同指挥,只是两人也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戚凯威负责地面部队的作战行动,而母祁铁负责空中部队的作战行动,两人需要密切配合。</p>

首先出动的不是地面部队,而是空中部队。</p>

志愿军缺少先进战斗机,但是并不缺少战斗机。</p>

在电磁战发挥威力之后,中国空军那些众多老掉牙的战斗机终于有了发挥余热的机会。</p>

在此之前,志愿军分两批获得了近千架j7与j6,还有少量早期型的j8。这些战斗机大多在中国空军服役,只是性能已经落后,要不了多久就会退役,所以状态还算不错,能够直接使用。</p>

看上去,近千架战斗机不算少,可是在作战使用中,这些战斗机就是大型巡航导弹。</p>

一千枚巡航导弹,肯定不算什么。</p>

在志愿军全力推行电磁战之后,老式战斗机的重要性显现了出来,只是中国空军却没有更多的老式战斗机了。</p>

准确的说,是没有更多现成的战斗机。</p>

在j10量产j11b获得了自主生产能力,特别是解决了发动机的瓶颈之后,中国空军大规模裁减老式战斗机的数量,j6率先全面退役,仅有少数留在飞行教练部队,j7也逐步退出现役。结果是,在志愿军需要老式战斗机的时候,中国空军只能提供一千架左右,其他的则需要另想办法。</p>

事实上,正是因为缺乏老式战斗机,志愿军才不得不进行两次大规模空中反击之后,不得不暂停反击行动。</p>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简单:翻新修复那些已经退役的战斗机。</p>

在西北的战斗机坟墓里,至少有三千架j6在风吹日晒中变成废铜烂铁,还有数百架早期型的j7被封存在山洞里面。翻新这些战斗机的难度并不大,只要能够再次飞上天就行了,能不能降落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p>

如此一来,翻新成本大大降低。</p>

比如改造一架j6,只需要翻新发动机,安装机身与机翼蒙皮,增添一具全密封内部油箱就行了。如果无法翻新发动机,甚至可以对后机身做一些改动,使用jl9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在改造中,为了加快进度,甚至取消了一些j6的起落架,用滑撬起飞,或者直接由轰炸机携带,在空中投放。</p>

从成本上讲,让一架j6重新上天,肯定比制造一枚巡航导弹低得多。</p>

在志愿军的催促下,中国空军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翻新了六百架j6,并且为大约两百架j7做了复飞处理。</p>

这些战斗机在交付给志愿军之后,都安装了遥控飞行装置。</p>

如果有必要,空军还能在一个月之后,交付同等数量的老式战斗机。因为很多老式战斗机都已破败不堪,所以后面的翻新工作更加麻烦,进度快不起来。只是空军非常积极,因为处理掉这些战斗机,等于甩掉了一个包袱。要知道,即便把战斗机放到沙漠里,也要派人看守。那些封存的战斗机,更得每隔半年拖出来重新处理一遍,确保零部件不会因为长期封存而锈蚀。</p>

这次,志愿军空军动用的,正是第三批无人驾驶战斗机。</p>

短短十五分钟之内,两百架j7与两百架j6就从后方空军基地升空了,随即以最快速度越过鸭绿江,朝联军的战斗机群飞去。</p>

为了加快无人驾驶战斗机的起飞速度,后方的地勤人员想出了很多办法。</p>

比如在放飞j6的时候,一些地勤人员为其安装了火箭助推发动机,让这种原本要滑行上千米的战斗机在不到两百米的跑道上就拉了起来。还有一些部队充分利用了高速公路,让无人驾驶战斗机直接从公路上起飞。</p>

对联军来说,这绝对不是好消息。</p>

无人驾驶战斗机群还没有越过鸭绿江,美军的e3c就发出了警报,随即判断出来袭的全是j6与j7。</p>

对美军来说,这些战斗机并不陌生。</p>

在之前的两次大规模空战中,志愿军就用这些谁也瞧不起的战斗机创造了奇迹,打得联军落花流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