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万吨粮食不算多,如果供三百万人食用,最多坚持三个月。</p>
问题是,如果有这三十万吨粮食,在三个月内,志愿军就不用分出力量运送粮食,可以向前线运送更多的作战物资了。</p>
至于燃油,主要供军队使用,也非常重要。</p>
韩军这么一搞,黄峙博不得不从更加现实的角度考虑问题,即在光复平壤后,志愿军有没有必要再接再厉,向开城进军。</p>
打不打开城不是问题,在何时打才是问题。</p>
当时,在志愿军司令部里,这个问题也存在很大的争议。</p>
大部分参谋都认为,在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特别是在第2步兵旅投降后,已经达到了全歼美军四个主力师的战役目的,还实现了光复平壤的战略目的,因此没有必要立即攻打开城。</p>
只是,仍然有一部分参谋认为很有必要立即攻打开城,而且以高级参谋为主。</p>
最积极的,就是戚凯威母祁铁杨禹方周渝生与牧浩洋。</p>
不管怎么说,他们最接近黄峙博,也最清楚总司令的想法。战役结果已定,黄峙博却迟迟不肯下达收兵命令,表明他也在考虑这个问题,而且更加倾向于立即攻打开城,而不是等联军缓过气来后再动手。</p>
客观的讲,五个高级参谋并不是完全认同黄峙博的想法。</p>
当时,连戚凯威都认为,有必要让作战部队缓口气,没有必要立即攻打开城。联军遭到重创后,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元气,仅凭韩军那点战斗力,根本守不住开城,所以完全可以让部队暂时休整一下。即便情况有变,也可以立即组织前线部队,在联军增强防御之前向开城发动进攻。</p>
只是为了照顾总司令的面子,五个高级参谋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p>
事实上,与黄峙博相处了这么久,五个高级参谋都认识到,只要黄峙博打定主意,谁也改变不了。</p>
黄峙博没有立即下达命令,表明他还在犹豫,但是不表明他没有主见。</p>
也许,他只是在等待时机,或者说等待准确的战场情报。</p>
让黄峙博下定决心的,也正是一份由二部送来的情报。</p>
二十四日夜间,李明阳亲自赶到志愿军司令部,把标有绝密字样的文件交到了黄峙博手上。</p>
在这份情报中,李国强再三强调,美国当局已经做出了增兵决定,两个重型装甲师将在十月底之前到达韩国,最迟能在十一月五日之前形成作战能力,而且美国总统已经任命中央战区司令官博茨曼出任联军总司令。</p>
为了引起黄峙博的重视,李国强还提供了博茨曼的个人资料。</p>
事实上,黄峙博也是博茨曼的粉丝。在他家的书柜里,就放着博茨曼写的那本关于俄罗斯内战的书,而且被他反复看了好几遍。黄峙博与博茨曼有同样的观点,即在不久的将来,美国将参与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与某个大国发生正面冲突,只是黄峙博并不认为对抗美国的会是俄罗斯。</p>
在南京军区担任参谋长的时候,黄峙博就深入研究过博茨曼提出的新军事思想。</p>
在很多方面,他都认为博茨曼是个非常有才华的将领,甚至认为博茨曼生错了时代。如果早七十年出生,博茨曼很有可能成为巴顿那样的猛将。这些了解让黄峙博相信,如果博茨曼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家伙,他将是任何一名将军最不想遇到的对手,也是任何一名将军做梦都想战胜的对手。</p>
美国总统把博茨曼派过来,而且再次增兵两个师,表明美国当局还没有放弃。</p>
从兵力上看,也许美国总统已经动摇,并不相信联军能打赢这场战争,但是美国总统绝对不想在绝对不利的情况下与志愿军签署停战协议,因此联军肯定有大动作,甚至有可能发动一次极具威胁的进攻。</p>
既然战争不会因此终结,那就应该抓住机会,尽可能的创造有利条件。</p>
必须让美军在战场上遭到难以挽回的挫败,才能让美国当局在谈判桌上做出全面让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