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理想主义(1 / 2)

燃烧的海洋 闪烁 0 字 2021-07-14

 第四十四章理想主义</p>

花了几天时间,牧浩洋对中日军力对比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了解。</p>

从根本上讲,中队的优势非常明显。在海军上,中国拥有性能先进,而且经受了实战考验的舰载战斗机,而日本的f35cj在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中就已证明,绝对不是合格的制空战斗机。在空军上,中国空军的优势更明显,不管是j20的高度改进型,还是j22的后期型号,都优于日本空军的战斗机。此外,在作战系统上,中国空军与海军都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自主性。</p>

说得直接一点,中队早已实现装备国产化,而日本还在为此奋斗。</p>

战争期间,中国可以不受外界因素限制只由生产效率决定装备生产速度,而日本必须受外界因素限制。比如,f22j与f35cj的发动机只在日本进行组装,国产化率不到百分之六十,关键设备需要从美国进攻。只要进攻渠道也就是海运与空运被切断,日本连一架先进战斗机都造不出来。</p>

在全面战争中,日本遭到战略封锁只是迟早的事情。</p>

八月初,牧浩洋按照黄峙博的建议,向总参谋部提交了一份对日作战总体战略计划报告,并且将副本递交给了黎平寇与黄瀚林,正式提出应该未雨绸缪,及早对日本进行战略禁运。</p>

必须承认,有目光的不是牧浩洋,而是黄峙博。</p>

在他提交这份报告之前,黎平寇刚刚在东京吃了闭门羹。</p>

七月底,在当选下一届国家元首之后,黎平寇以国务院总理身份,对日本进行了任职期间的最后一次政务访问。</p>

事实上,这是一次纯政治性的外交活动。</p>

黎平寇主动放下身段,去东京会晤日本首相,主要是谋求一个较为稳定的周边环境,至少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使中日关系有所缓和,以便在他的出任国家元首的时候,有一个较为理想的开局。</p>

为此,在会见日本首相时,黎平寇主动提出,共同开发东海中性海域内的油气资源。</p>

在东海战争结束之后,日本被迫接受中国提出的划界标准,即以东海大陆架自然延伸为经济专属区边界,但是在资源开发方面,中国也做出了让步,即在东海中线到大陆架自然延伸线之间为中性区,中日双方都不能进行单方面的资源开采活动,必须在商议之后共同进行开采。</p>

黎平寇在这个时候提出这样的建议,摆明了是给日本一个台阶下。</p>

虽然在二零三二年,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原油与天然气进口国,但是中国在可控聚变反应堆领域掌握着最尖端的技术,而且有望在二零三五年建造第一座商用聚变电站,也就有望在接下来的十到二十年之内,使聚变核能成为主要能源,逐步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即便在此之前,中国也有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国内的电力消耗中,百分之七十五由火电站提供。更重要的是,在中南半岛战争之后,中国基本上解决了南海问题,国内的原油与天然气产量正在逐年提高。即便在总体能源需求上,中国仍然需要大量进口石油与天然气,但是至少可以确保在战争时期有足够的油气供应。</p>

与之相比,日本的处境就没有这么理想了。</p>

就算日本在可控聚变技术上也投入了巨额资金,可是至少比中国差十年,能在二零四五年建成第一座商用聚变电站就很不错了。在此之前,日本的国内能源供应主要依靠化石燃料与裂变电站。前者主要来自海外,特别是中东地区,而后者非常不安全,特别易遭到地震与海啸等自然灾害影响。</p>

从能源的对外依赖程度来看,日本远远超过了中国。</p>

根据日本官方在二零三零年公布的数据,日本的石油有百分之八十八来自海外,天然气则超过了百分之九十。</p>

说得直接一点,日本极易遭到战争封锁。</p>

即便在和平时期,国际油价的大幅度波动,也能对日本经济造成灾难性影响。</p>

比如在中南半岛战争期间,国际油价在一周之内上涨了百分之六十四,当年日本经济不但没有增长,反而萎缩了百分之一点二。随后美国加快了对伊朗的围剿,再次导致国际油价在短期内大幅度上涨,日本因此平白无故的损失了数万亿美元,增加了近百万个失业者,国民经济遭到重创。</p>

如果能够开采东海中性海域的油气资源,日本获得的好处明显大于中国。</p>

可惜的是,日本首相没有领情,反而在黎平寇离开东京之后宣称,他拒绝中国总理是为了确保国家能源安全。</p>

严格说来,日本首相说得没错。</p>

如果接受了黎平寇的提议,从东海获得了大量油气资源,日本肯定会因此减少原油与天然气的进口量,加大对东海油气资源的依赖程度。结果就是,如果中日交恶,中国可以轻而易举的切断日本的能源供应。</p>

黎平寇在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肯定考虑到了这一点。</p>

由此可见,黎平寇此举的真正目的,除了缓和中日关系之外,还是希望通过和平方式拉拢日本。</p>

如果中日能够结成同盟,那么最大的获益者就不是日本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