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中东转折点(1 / 2)

燃烧的海洋 闪烁 0 字 2021-07-14

 第五十一章中东转折点</p>

德拉会战可以说是中东战争的转折点,在此之后,以军逐渐丧失了主动权。</p>

虽然德拉会战之后,以色列扩大了动员范围,在十一月底完成了第二阶段战争动员,总兵力暴增到三百五十万,几乎所有适龄公民不分男女都应征入伍,随后美国还向中东派遣了地面部队,但是在总体战略局势上,德拉会战结束了以军的战略进攻势头,中阿联军夺得了部分主动权。</p>

更重要的是,这场会战对双方士气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p>

在此之前,以军士气极为高昂,绝大部分以军官兵都认为,能在十一月底攻占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在十二月转战西奈半岛,在年内攻占埃及首都开罗,而其他阿拉伯国家根本不足为惧。在此之后,再也没有以军官兵持这种观点,甚至还有人认为,以军已经失去了速战速决的良机,战争将不可避免的进入战略消耗阶段,而兵寡民弱的以色列根本无法跟阿拉伯国家拼消耗。</p>

阿拉伯世界这边,德拉会战的影响更大。</p>

首先,埃及叙利亚与约旦的军民士气大幅度提升,之前笼罩在所有人心头的失败阴影烟消云散。其次,难得的大胜利让阿拉伯军队看到了希望,也由此鼓动叙利亚埃及与约旦官兵的斗志。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场会战让所有阿拉伯国家看到了中队的强大战斗力,也由此坚定了获胜的信念。</p>

二十日下午,伊拉克正式向以色列宣战,并且连同向美国宣战。</p>

随后三天,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曼卡塔尔与巴林陆续向以色列与美国宣战,科威特也门北苏丹与利比亚则在年底前向以色列与美国宣战,到此,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参与了这场战争。</p>

对美国来说,德拉会战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灾难。</p>

虽然会战结束当天,以色列当局就急匆匆的宣布取得了胜利。表面看上去,以色列确实取得了胜利,因为以军不但占领了德拉,还歼灭了三十多万叙利亚军队,仅在德拉就俘虏了二十四万叙军官兵。但是任何有一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以军不是胜利者,而是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原因很简单,以军在损失了十二个旅的精锐部队六个旅失去战斗力之后,没能取得战略性突破。</p>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中国陆军的第十三集团军没有遭受重大损失。</p>

根据第十三集团军的战报,在德拉会战中,阵亡官兵一千四百六十八人伤残四千八百八十七人,被俘与失踪八百六十四人;损失各类地面战平台三百八十四辆,其中被彻底摧毁的反装甲平台为八十七辆多用途平台为一百二十六辆;此外还损失了一百余部各种类型的军用车辆。</p>

不可否认,这是中队在全面换装地面战平台后,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役。</p>

装甲战中,第十三集团军的大部分损失归功于以军的梅卡瓦7型主战坦克,因为只有这种坦克上的电磁炮,能在三千米处击穿反装甲平台的正面装甲,美国的m27a3配备的电热化学炮,即便在两千米内,也很难打穿反装甲平台的正面装甲,而在沙漠地区,交战距离往往在两千米以上。</p>

可见,第十三集团军的损失并不大。</p>

与庞大的编制比起来,第十三集团军的战斗力缩水不到两成,而且一周之后就全面恢复了。</p>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中东战场上的战略平衡发生了变化。</p>

虽然叙利亚国防军遭受了惨重损失,约旦王国的军队又靠不上,但是叙利亚已经开始战争动员,军队规模正在迅速扩张,预计到年底的时候,就能武装二百五十万地面部队,足以弥补之前的所有损失。</p>

对美国来说,最紧要的事情就是向中东派遣地面部队。</p>

二十一日,美国国防部就做出决定,动员第一装甲师第三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在十一月底之前,至少向以色列派遣两个师,在年底之前派遣第三个师,并且再动员陆军的两个主力师。</p>

也就是说,美国已经准备向中东派遣五个师。</p>

当然,这还不是美军必须做的所有事情。</p>

德拉会战之后,以军第一军团只是包围了约旦首都,而没有攻占,因此以军要想稳住前方战线,就得再次发动会战,占领安曼。问题是,当时以军只有不到三十个旅,其中戈兰高地上有十四个旅,贝卡谷地方向上有六个旅,还有四个旅必须派往德拉,五个旅已经包围了安曼。也就是说,以军只剩下了在二十日组建的一个旅。这点兵力,显然无法保证及时攻占安曼。</p>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美军在动用地面部队之前,还得出动空中力量。</p>

问题是,中国也在向中东增兵。在伊拉克向以色列与美国宣战之后,中国能够完全利用伊拉克的军事设施。</p>

根据美军估计,中国能在数日之内向伊拉克派遣上千架战斗机。</p>

当然,这有点夸张,因为中国的战争潜力还在提升之中,当时中国空军能够调动的战斗机不会超过五百架。</p>

即便如此,这依然是一支不可小觑的空中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