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分歧(1 / 2)

燃烧的海洋 闪烁 0 字 2021-07-14

 第七十七章分歧</p>

戚凯威把重点放在本土北方战场上,也完全可以理解,因为这是中国本土最大的威胁。</p>

早在几年前,即牧浩洋着手制订总体战争规划,把太平洋与印度洋设为主战场时,戚凯威就提出了异议,认为牧浩洋过于轻视大陆方向上的威胁,也因此忽视了大陆方向上的备战工作。</p>

客观的讲,戚凯威说得没错。</p>

比如在国内工业布局上,牧浩洋就降低了东北地区的地位,不但不再扩大东北地区的工业规模,还提前制订了工业基地内迁计划。按照他的规划,位于吉林的北方重工位于沈阳的沈阳飞机制造集团等数十家大型工厂以及数十万产业工人都应该在大战爆发后,转移到内地。</p>

又比如,在本土交通网络规划中,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的铁路公路与机场的运量与吞吐能力,仅占全国总量的百分之三百分之四与百分之五点五,单位面积拥有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牧浩洋的规划中,除了中巴铁路以及新藏铁路之外,新疆的边境地区竟然没有一条铁路</p>

这样的布局,摆明了要打防御战。</p>

问题是,防御就能打垮敌人吗</p>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没有任何一名将领认为能够通过防御击败敌人,戚凯威更是觉得牧浩洋太保守了。</p>

当然,这也与两人之间的误解有关。</p>

虽然牧浩洋不是陆军将领,但是作为前任陆战队司令,他对地面战争并不陌生。在牧浩洋的规划中,未来的中国陆军是一支极具战略进攻能力的地面部队,从他大力支持陆军换装地面战平台以及研制第二代地面战平台就能看得出来。此外,牧浩洋还非常重视陆军的进攻速度,因此才会不遗余力的鼓励陆军与空军共同开发大型电动运输机,而且重新规划机场建设。</p>

可以说,牧浩洋的认识非常超前。</p>

在他看来,未来陆军将有本质性的变化,即不再是一支必须在地面上稳步推定的作战力量,而是一支能够在任何时间到达任何地点执行各种战斗完成各种任务的高机动性战略进攻力量。</p>

显然,在牧浩洋看来,以往的交通手段都达不到要求。</p>

真正能使陆军发生本质性飞跃的,除了性能先进的地面战平台,就是投送能力异常强大的空运力量。</p>

正是如此,牧浩洋才认为,铁路公路等交通手段肯定会被淘汰。</p>

这一点,在他对新疆与东北地区的机场规划上就看得出来。按照他制订的战前规划,新疆与东北地区的机场完全能够支撑起战略级别的进攻行动,而且通往机场的铁路与公路也能满足后方运输需求。</p>

戚凯威不是不赞同牧浩洋的新观念,只是觉得太超前了。</p>

要知道,以中国空军在战前的战略空运能力,最多支持两到三个集团军在前线作战,而对俄罗斯这种幅员超级辽阔的国家发动一次大规模战略进攻,至少需要动用十个甚至二十个集团军,兵力投入在百万以上,前线作战部队也在六十万以上,因此中国空军的战略空运能力至少需要提高三倍,才能基本满足要求。</p>

在戚凯威看来,把空运能力提高三倍,显然不大现实。</p>

当然,这只是他本人的观点,因为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空军的战略空运能力不是提高了三倍也不是提高了三十倍,到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空军的战略空运能力比战争爆发前提高了三百倍</p>

这也不能怪戚凯威,毕竟在战前他不是总参谋长,只是陆军司令,仅负责与陆军有关的事情,对总体战略的了解程度远不如牧浩洋,也就不大清楚国家的战争潜力,更不清楚战争带来的变化。</p>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戚凯威始终认为,必须在大陆战场上用兵,而且越快越好。</p>

他有一个非常朴实的想法:与其让敌人把战火烧到自己的家园,还不如把战线推进到敌人的领土上。</p>

事实上,这也是当时几乎所有中人的观念。</p>

早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中队就有类似的想法,而后来逐渐形成的本土外围防御圈就是该想法的产物。</p>

问题是,这道防御圈并没闭合,在北面存在两个巨大的缺口。</p>

戚凯威要做的,就是希望在俄罗斯具备足够的威胁能力之前,堵上这两个缺口,办法就是主动进攻。</p>

在陆军的所有战争计划中,北方战争就是重中之重。</p>

为此,戚凯威甚至可以放弃其他战场。</p>

当然,他没有忘记为陆军将领创造更好的条件。在牧浩洋批准向中东地区增派第二个主力集团军之后,戚凯威再次提议让虞世辉晋升为陆军上将,担任中东军团司令官。虽然牧浩洋最终说服戚凯威,让他亲自担任中东军团司令官,但是最终也签署了晋升令,由虞世辉以军团参谋长身份指挥作战。</p>

牧浩洋让戚凯威兼任中东军团司令,主要是政治上的考虑。</p>

别忘了,十五年前,就是戚凯威把埃及与叙利亚从战败的阴影中拯救出来,帮助阿拉伯世界取得了辉煌胜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