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风云变幻(1 / 2)

燃烧的海洋 闪烁 0 字 2021-07-14

 第一百八十二章风云变幻</p>

从因果关系上讲,伏尔加格勒战役是埃利斯塔战役的必然结果。</p>

后来,魏成龙在其自传中就提到,如果没有埃利斯塔战役的大胜,伏尔加格勒战役就绝对不会在三月中旬开打,而他就能获得足够的兵力与足够的时间,攻占克拉斯诺达尔与新罗西斯克。</p>

当然,考虑到魏成龙与戚凯威的关系,他的自传显然不大靠谱。</p>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没有埃利斯塔战役的重大胜利,魏成龙肯定会更早的动用战略预备队。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伏尔加格勒战役不会在三月打响,而魏成龙指挥的军队也不可能攻占克拉斯诺达尔与新罗西斯克,旷日持久的伏尔加格勒会战将在三月份最迟四月初宣告结束。</p>

战后,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如果伏尔加格勒会战在三月底或者四月初结束,战局将对中国更加有利。比如,可以把用在该方向的部队派往西伯利亚,加快在西伯利亚战场上的进攻速度。还有一些人认为,这会使牧浩洋提前发动攻打澳大利亚的作战行动,比如提前到五月初。如果出现前一种情况,中国陆军就有能力绕过伏尔加格勒,避免在这块残酷的战场上损失大量兵力,同样有可能按照战略计划在年底攻占莫斯科。如果出现后一种情况,则意味着中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反击将提前半年开始,也就意味着最终有可能提前半年结束第三次世界大战。</p>

当然,这些都是推测。</p>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历史不可更改。</p>

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围攻伏尔加格勒的战斗由战略级降为战役级,即原先制订的战略包抄行不通了。</p>

事实上,这也是导致伏尔加格勒会战僵持不下的主要原因。</p>

如果是战略级进攻,中队能充分利用战略机动能力的巨大优势,在更加广阔的战场上消耗美俄联军的有生力量,通过几次大规模的歼灭战,打垮对手,以达到削弱美俄联军守卫伏尔加格勒的决心。在战役层面上,战场规模缩小,等于放弃了战略机动优势,跟兵力占优的美俄联军拼消耗。</p>

不可否认,这场会战也有正面的积极效果。</p>

最突出的作用就是:通过大规模消耗美俄联军特别是俄军的有生力量,达到了给俄罗斯放血的目的。</p>

可以说,随后的莫斯科会战能够顺利进行,与伏尔加格勒会战不无关系。</p>

别的不说,在伏尔加格勒会战中,充当战略预备队的莫斯科方面军就损失了差不多五十五万官兵,而且大部分是精锐部队,另外库尔斯克方面军罗斯托夫方面军乌里扬诺夫斯克方面军与乌拉尔方面军都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罗斯托夫方面军被打残,其他三个方面军损失了一百多万兵力。这些损失的部队,都对削弱莫斯科的战略防御圈做了贡献,直接导致俄军在守卫莫斯科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兵力短缺。也正是如此,在莫斯科会战时,俄罗斯才会大批征召十四岁到十六岁的少年参军,还专门组建了少年军团。因为到这个时候,俄罗斯已经没有多少适龄兵员了。</p>

问题是,对中队来说,这也是一场极为残酷的战斗。</p>

打到最激烈的时候,魏成龙动用了二十八个集团军。到四月底,在戚凯威不得不承认不可能一口气打下伏尔加格勒的时候,中队已经在这场会战中阵亡了一万七千八百八十四名官兵伤残七万六千余人失踪与被俘近两万人,相当于前线作战部队的减员率全部超过百分之二十。</p>

从人员损失来看,伏尔加格勒会战是整个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中国陆军打得最为惨烈的一场会战。要知道,在规模更大的莫斯科会战中,中国陆军的阵亡伤残与被俘官兵还不到六万人。</p>

所幸的是,在这场会战中,中队有一位精明的前线司令官。</p>

可以说,正是这场会战,让魏成龙的能力得到了承认,也让魏成龙成为了能与戚凯威比肩的陆军统帅。</p>

四月底,黄瀚林正式授予魏成龙一级大将军衔,就是最好的说明。</p>

要知道,在此之前,陆军中只有戚凯威是一级大将,魏成龙是三极大将,等于比戚凯威低了两级。</p>

当然,后来黄瀚林让戚凯威去担任盟军总司令,也与这场会战有关。</p>

别的不说,戚凯威没有兑现在战前许下的承诺,就让黄瀚林非常失望,而魏成龙与牧浩洋对战局的见解,又让黄瀚林认识到,大陆战争不可能迅速结束,过高的政治期望只能使战局变得对中国不利。</p>

再往后看,魏成龙能够率军攻占莫斯科,也与伏尔加格勒会战有关。</p>

原因很简单,这场惨烈的会战,让中政两界的要员都认识到,攻占莫斯科绝对不是派几个集团军就能办到的事情,结果黄瀚林授予魏成龙全权,让他率领五十个集团军开赴莫斯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