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转变(1 / 2)

燃烧的海洋 闪烁 0 字 2021-07-14

 收费章节12点</p>

第二百八十四章转变</p>

前面已经提到,陆雯在科研领域做的最后一个贡献,就是在营造国际空间站期间,在小行星带上部署一万二千个重力场波动探测仪。这向浩大的工程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及时发现那些进入太阳系的外星文明。</p>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项工程根本完成不了。</p>

要知道,其花费很有可能超过了中国的国家承受能力,甚至远远超过了人类文明的承受能力。</p>

在持怀疑态度的人中,就有陆雯的丈夫牧浩洋。</p>

所幸的是,这些难题,没有难住陆雯,而是被她一一解决了。</p>

到最后,这项工程不但顺利完成,花费还比所有人预期的都要少得多,并没有对中国经济造成过于严重的影响。</p>

事实上,稍微冷静一点就能发现,确实没有必要为经济承受能力担心。</p>

在大战期间建造的深空号飞船的造价大概是一百二十亿元,而一艘相似的飞船在量产情况下的造价还能减少三分之一,控制在八十亿元左右。事实上,最终的造价比八十亿元还低得多。主要就是,飞船中最关键的可控聚变反应堆是现货,不需要专门制造,即中队在大战期间的过剩物资。</p>

大战结束的时候,中队总共拥有近两万套小型可控聚变反应堆,其中一万四千套在陆军与陆战队手里,空军有大约四千套,另外两千套还海军手里。大战结束后,中国开始大规模裁军,即便最后保留了二百四十五万常备兵力,也需要裁减百分之九十的作战部队,因此有大量装备得做退役处理。</p>

当时,大部分过剩军事物资都以极为粗暴的方式处理掉了。</p>

比如,海军中,半数以上的航母被直接拆掉以废钢铁的价格出售,陆军则把大量装备无偿提供给了友好国家。</p>

总而言之,中队处理过剩物资的态度非常坚决。</p>

这也可以理解,大批装备放在仓库里都需要维护保养,是一笔不小的花费,还不如直接处理掉。</p>

结果就是,陆雯非常轻松的获得了一万二千套小型聚变反应堆。</p>

当时,也有人在打这些小型聚变反应堆的主意,比如认为可以转变成民用发电站,为生活与生产服务。</p>

问题是,中国以及几乎所有同盟国都存在电力供应过剩的情况,而且第二代可控聚变核技术已经问世,以前的聚变反应堆都要淘汰。就算有民用需要,也主要是帮助战败国进行战后重建,而遭到战争严重毁坏的美国与澳大利亚,总共也就只需要大约四千套小型聚变反应堆。至于中立国,就算有很多国家依然缺乏电力,中国也不可能出售含有大量绝密技术的军用反应堆。</p>

毫无疑问,拆废这些反应堆,需要很多的钱。</p>

结果就是,还不如拿来搞宇航探测,直接用掉划算。</p>

可以说,陆雯几乎没有花一分钱,就搞到了一万二千套小型聚变反应堆。这些反应堆用在宇航工程上,只需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改进,比如改变输出功率,拆除一些没有太大用途的附加设备等等。</p>

这样一来,剩下的工作就是生产一万二千套重力场波动探测仪,已经足够多的反重力场推进系统了。</p>

前面已经提到,反重力场推进系统其实非常简单,在工程上没有太大的难度可言。</p>

要知道,到了宇宙人类时代,只要有原材料,几乎每一个成年人都能制造出反重力场推进系统。</p>

当然,关键就在原材料,特别是反重力场屏蔽挡板的制造工艺上。</p>

所幸的是,在大战结束之后,中国已经掌握了大规模生产工艺,而且成本也降到了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要不然的话,中国也不可能带头发起建造国际空间站开辟月球基地的宇航工程活动。</p>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陆雯主导的这项工程,实际花费在二十万亿到三十万亿之间。</p>

不可否认,这依然是一项花费巨大的工程,可是与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高达上千万亿的外债比起来,那就不算什么了。</p>

问题是,仅仅建立起一套被动探测的警戒网就够了吗</p>

在陆雯离开科研岗位之后,接替她的中国国家科研项目总负责人海德钦就提出,除了被动探测之外,还必须针对外星文明,进行全面的搜索行动,以便建立起更加完善能够提供更多时间的警戒系统。</p>

海德钦的提议,立即得到了高层领导的全力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