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节 逃出生天(2 / 2)

列强路 老茅 0 字 2021-07-26

无论是地位、资历、名声,曾立昌和许宗扬与林凤祥都差了不止一筹,只是两人若能同心合作,未必愿意听从只剩数百人的林凤祥命令,可惜他们的意见不能统一。</p>

“侯爷之策,必是高见,三军不可无主,下官愿遵从侯爷之命。”曾立昌首先表态道。</p>

曾立昌一表态,许宗扬也不得不道:“下官亦愿遵侯爷之令,还请侯爷下令。”</p>

两人如此表态,林凤样也没有客气,道:“那好,曾恭相,许恭相,你们马上发动军士伐木,扎成木排,咱们从水路走。”</p>

“水路?”</p>

营察旁边就是运河,从水路撤退这条路两人也不是没有想过,只是河南不是江南,军中将士多不善水,他们一直下不了决心,如今想来,水路即使再难走,也比在陆上被清妖骑兵追赶要好。</p>

“下官遵令。”两人一起应道。</p>

在曾、许两人命令下,太平军开始大举伐木,太平军这样大的举动,自然瞒不过清军的注意,僧格林沁得报后马上就知道太平军的打算,若说太平军不善水,豪古骑兵更不善水。</p>

僧格林沁不得不改变围困的打算,开始对太平军大营进行猛烈的进攻,双方兵力清军略为占优,为四万人左右,太平军只有三万人,只是这支清军已是清廷拨集到最强的军队,太平军的三万人大部分却是新卒,战斗力根本不能与清军相比,只能凭借营垒死死抵抗,依然伤亡惨重。</p>

五天后,太平军已经作好渡河的木筏,弃营从运河逃走时,原本的三万多大军只剩下二万余人,高、许两人更是暗自惊喜,如果离开营垒从陆路走的话,不论走哪条路,恐怕大军都无法挡住清妖的冲击,从水路走虽然仍然艰险,比陆路却安全了许多。</p>

太平军弃营而走后,僧格林沁并没有放弃,他的骑兵赶到前头,企图对太平军进行堵截,太平军却是上下一心,冲破清军阻截,清军只得再作追击。</p>

双方沿着运河追追打打,太平军虽然损失惨重,只是每每都能化险为夷,一路上太平军还打破沿途数个县城,取得补给,九月初,林凤祥、曾立昌、许宗扬率着八千余人的部伍回到河南境内,僧格林沁只得悻悻的停止追击。</p>

随着林凤禅返回河南,太平军北伐战事就止落暮,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战斗,当初出发的二万多大军,生还之人不足三百,北伐军的主将之一李开芳被清军俘虏,押送到北京后,被凌迟处死,可谓是损失惨重。</p>

不过,北伐军也取得很大的功绩,北伐军直入天津城下,引得清廷上下震动,又将直隶揽得一片天翻地覆,使清廷原本就非常糟糕的财政进一步恶化,更重要的是北伐为太平军巩固自己实力赢得了时间,为了对付这支北伐军,清廷先后调集了十多万精兵强将,而对河南的太平军只能绮靠地方团练。</p>

虽然北伐军首领之一林凤祥还是逃回了河南,此次对太平军北伐军围到未竟全功,咸丰还是非常高兴,此番僧格林沁的作战,使得直隶重新成为大清治下,京城远离危险,而且生擒了匪首一名,是难得的大胜。</p>

只是封赏时却犯了难,僧格林沁已经是郡王,不可能再加爵位,赏钱?少了不行,多了国库承受不起,只能给僧格林沁加了一个兵部尚书衔,又赏黄马褂、三眼花佤、封巴图鲁,总算没有显出朝廷对有功之臣薄待。</p>

虽然太平军就在河南,不过河南人口虽多,却是一个穷省,早已不是中原盛世之时,咸丰的目光重新投到江南,没有江南的人力物力,大清财政只能是捉襟见肘。</p>

僧格林沁刚俘虏李开芳时,咸丰已经命令和春为钦差,赴扬州组建江北大营,准备对汉军发动进攻,收复江南。</p>

在咸丰看来,即使攻不下南京,至少可以先取苏州、上海等地,有了这些地盘,朝廷财政就会大为好转。</p>

汉王府勤政殿内,王韶正在低头翻看着各项报告,傅善样手揍着一叠厚厚的电报走了进来,尽管傅善祥脚步轻盈,王韶还是有所觉察,抬头看了看,不由问道:“这是什么,这么厚?”</p>

“回殿下,这是情报局整理出来的清妖与林凤祥、李开芳两人交战的详细情报。”</p>

王韶点了点头:“哦,给我吧。”</p>

“是。”</p>

汉军情报局已经在洛阳和北京各设了一个无线电报点,此刻无线电为汉军独有,清廷和太平天国官员更是连有线电报也一无所知,自然不用担心无线电报会被别人截获。</p>

当然这并不表示在两地设无线电就绝对安全,如果有情报员叛变的话,还是有泄漏的危险,为止情报局设定严密的安全措施,除了发报员外,任何人都不允许知道无线电的存在,而一旦发报员有异动,监视之人就会第一时间选择灭口。</p>

从傅善祥手上接过情报,王韶认真的看了起来,这次清廷对太平军北伐军围剿的战事,汉军情报部门给予高度关注,双方的军情情况,王韶有时拿到的比洪秀全和咸丰还要两人早。</p>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