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长安日报(2 / 2)

李世民还是不太能理解,这个概念他从来没有听说过。</p>

“那就换一个说法,如果是郎君你有什么新的规定、政策要公示,是否得先从长安各处,张贴告示来告诉所有百姓?”李忆安问道。</p>

“没错,难道这也是一种告示?”李世民反问道。</p>

“差不多,但要比告示更好用,传播的范围会更广。”</p>

李忆安解释说道:“报纸上面印刷内容,可以是朝廷最新的政令,也可以是边境各种动向,甚至是旱情的状况、如何解决等等,甚至是一些逸闻趣事,就比如另外一种流言,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发行,然后传到长安每一个识字人的手中。”</p>

说到这里,他又简单地讲解一下,报纸是怎么发行的问题。</p>

李世民听了后沉思许久,觉得这样有点道理。</p>

“但是,报纸的制作,消息的收集,是需要有成本,发行也并非免费。”</p>

李忆安继续说下去,道:“在发行之初,我可以支持一个月的免费赠送,但在一个月后,每一份报纸我会卖一文钱一份。”</p>

“那么便宜?”</p>

李世民所知道的,质量最差的纸张,都要五钱一张,更别说印慢了字迹的报纸。</p>

“在纸张、字模确定的情况之下,制作数量越多,成本越低,一份报纸成本还不到一文钱。”</p>

李忆安肯定道:“郎君试想一下,长安人口有多少?买报纸的人,绝对不会少。”</p>

李世民回想一下长安的现状,摇头道:“我认为不太行,普通百姓,贩夫走卒,识字的人不多,只怕会无人问津。”</p>

李忆安早已考虑过这一点问题,笑道:“那就需要划定一个受众范围,我们把报纸推向世家士族、读书人,又或者是富商,官员等等认识字的人。”</p>

“具体要怎么发行?”</p>

李世民继续问道。</p>

“我与朝廷合作印刷,稳定下来后,让方掌柜以朝廷的名义来发行,收益到时候再和朝廷分配。”</p>

李忆安继续说道:“郎君身边,应该有一群很特殊的人,他们专门收集各种消息,也可以说是情报,但这种情报,又不足以作为某些证据对付世家,对吧?”</p>

李世民惊讶地看着他,连这一点也能算出来,良久点头道:“没错。”</p>

“他们应该收集有不少关于崔家和卢家的事情?”</p>

“先生是说,把这些消息,作为报纸上面的内容?”</p>

“正是如此,而报纸上,又可以分作各种板块,有时政、娱乐、农业……”</p>

李忆安把那些板块,简单地介绍一下。</p>

然后,他还说可以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收益等一系列,是李世民从来没有听说过。</p>

李世民听到最后,甚至有些懵了,突然间接受新事物的信息量太庞大,反应不过来,以及忘记惊讶,问道:“先生你能否保证,这些手段可不可行?”</p>

李忆安肯定道:“当然可行!”</p>

“可行,那就先试一试。”</p>

反正先生说的话不会有错,李世民又说道:“等会我就回去,让工部的人全力配合先生制造报纸,除此之外,还让人把五姓七望各种见不得人的情报,都送来给先生。”</p>

李忆安笑道:“多谢郎君如此信任。”</p>

李世民又道:“只不过,昨天先生让人带回来的书信里面,关于富国的做法,又如何实行?”</p>

流言蜚语这件事,算是解决了。</p>

可是富国,深深地诱惑着李世民。</p>

如果大唐富起来,他还需要看五姓七望的脸色吗?</p>

干旱的时候,他会因为没钱买粮,而着急?</p>

全部都不用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