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七章 文明交流(1 / 2)

 除了商贾与退役军人,迁徙的另一大主力是僧人。</p>

唐代是佛门最兴旺的一个时代。</p>

由朝廷组织译场,翻译佛经,历朝相沿,直到宪宗元和六年才终止。</p>

取得了丰硕成果,基本完成了对佛教的改造,汉传佛教进入倭国,还一度反传回天竺。</p>

文成公主入藏,汉地佛教也因此进入吐蕃。</p>

在大食法没有兴起之前,西域曾遍地是佛国。</p>

历史上,于阗与喀喇汗爆发了残酷的宗、教战争,历经四十年,自此天山南北只有大食法。</p>

而现在,佛门几乎成了华夏的文明符号。</p>

当然,道门更能代表华夏文明,甚至是华夏哲学。</p>

但道门在历史上长期扮演不光彩角色,汉末张角太平道、西晋惠帝天师道(五斗米教)李特、李雄父子,东晋安帝天师道孙恩。</p>

到了唐代,尽管朝廷大力扶植道门,但道门却始终没有发展起来。</p>

反而用丹药搞死了好几位皇帝。</p>

太宗、宪宗、穆宗、武宗、宣宗皆嗑药而死。</p>

其中宪宗和武宗是真的可惜了。</p>

大唐刚刚复兴,就有道人来劝李晔嗑药。</p>

而真正有本事的道士,都隐居在山林间。</p>

道家的主旨便是清静无为,与万物不争。</p>

一个宗、教的兴盛,除了上层的支持,还需要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出现。</p>

佛教有释迦摩尼,大食法有莫罕默德。</p>

道门恰恰缺少这样的一个圣人。</p>

道门在民间的传播也大有问题,教理教义没有佛教完备,自洽性差。</p>

偶尔出现一两个高人,也大多超然物外,当起了山顶洞人,对传教也没什么兴趣。</p>

而凡是出现在朝堂、民间的,大多是神棍和骗子。</p>

华夏向来是世俗世界,对宗、教神权没有那么多追求。</p>

李晔自然也没兴趣扶植任何宗、教。</p>

但所有的宗、教要为大唐所用,服从于华夏文明。</p>

现在,佛教西进,正好服从于大唐的利益。</p>

既可以抵御大食法、西方教的侵袭,也可以加强与华夏文明的联系。</p>

黠戛斯人、吐蕃人、突厥人、回鹘人多参悟参悟佛法,多吃吃斋,就能少砍人。</p>

在中土实行了严厉的宗、教管控之策,限制了僧人的人数,但在西域,李晔放开管制,允许他们放开手脚宣扬佛法。</p>

为了增加他们的积极性,李晔恢复了十大德制度,只要能在诸异族中传法成功,便可获“大德高僧”的称号。</p>

中土僧人们欣然而往。</p>

倘若能如后世黄教在草原上遍地开花,李晔不介意册封一两个僧王出来。</p>

与此同时,大食法和西方教也追到了长安,希望大唐不能一如当年的盛唐一般,允许他们在长安建立寺院。</p>

很多事情,如果不能让它站在阳光下,它就一定会钻入阴影中。</p>

控制在眼皮子底下,总比让他们暗中野蛮生长强吧?</p>

而且这个时代的传教士都是各文明中的精英,没有一定的文化肯定不能胜任。</p>

李晔有意把他们变成大唐的两个窗口,可以眺望西边的两大文明。</p>

太宗高宗玄宗,都曾允许过他们来长安发展。</p>

贞观六年,天方人旺各师,西方至圣之母舅,护送天经《古、兰经》入大唐,太宗听讲经论道,颇有实学,敕建大清、真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