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老朱的心计(2 / 2)

陈恪听到这些消息时,已是毛骧把这个消息告知老朱那里的次日了。</p>

刚听闻这些消息时,陈恪是有些诧异的。</p>

按理来讲老朱并非是拖泥带水之人,在听闻毛骧的汇报后,若要处理第一时间便能做出决定。</p>

怎么着都犯不着任由此事在朝中内外传的如此沸沸扬扬,却没有丝毫行动吧?</p>

而且据蒋瓛所言,开济之事已查的差不多了,以老朱的行事手段,早就应该对此事采取处置决定了,怎么着都不应拖延这么久的。</p>

结合种种分析,老朱不会是想考验一下李善长,看看在传出他与胡惟庸之案有牵扯时,是何种反应吧?</p>

当然,顺便也看看群臣对此事的反应。</p>

胡惟庸谋反之事都是莫须有的,李善长谋反更是莫须有了。</p>

毕竟李善长位列勋臣第一,太师、国公、儿子尚公主,再怎么跟着胡惟庸反,不也就如此吗?</p>

再搞一次,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p>

更何况,李善长现在已经近七十岁,哪有那么多时间等着谋反成功。</p>

既明知是莫须有,老朱搞这一遭想看到的情况会是如何?</p>

陈恪踱步于太医院的公房中,仔细斟酌着。</p>

老朱把李善长比萧何,李善长倒也确有萧何的本事。</p>

但聪明人往往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事事都喜欢多想。</p>

但聪明反被聪明误,有时候的一些事情想多了并非好事。</p>

就比如这个事情,李善长收到风声肯定会先权衡利弊,想要一个稳字。</p>

以不变应万变,也自诩身正不怕影子斜,不会有任何行动,也不会有任何表示。</p>

但若只是如此,老朱又为何要搞这些。</p>

突然,陈恪眼前一亮。</p>

老朱弄这些,应该是想让李善长和群臣在他面前少些心眼,多些真诚。</p>

一般人若自己没做此事,肯定会第一时间去老朱面前自辩的。</p>

而那些群臣在确定李善长没做此事时,也应第一时间去找老朱呈述一下,这乃忠。</p>

知晓风声,却辨别风向之人,此种人属奸诈之人。</p>

想明白这些后,陈恪当即便去寻了老朱。</p>

在东暖阁见到老朱时,老朱依旧如往常那般在批阅着折子。</p>

陈恪行礼之后,带着几分忐忑,开口道:“陛下,臣在外听闻了些许风声,说是开济曾与胡惟庸相交甚笃,而开济在任刑部尚书后,又与韩国公往来密切?”</p>

毕竟是听闻的,是与不是总得先询问一声才行。</p>

陈恪开口后,老朱并未直接回答,冷声问道:“你到底要说什么?直接说,别绕弯子。”</p>

这怎么就成绕弯子了?</p>

陈恪心中吐槽后,直接道:“臣以为,即便开济真与胡惟庸往来密切,单从此点也无法证明韩国公与胡惟庸有直接关系的。”</p>

老朱是否痛恨开济到要以谋反处置不得而知,陈恪现在也就只能预料老朱现在并不想处置李善长。</p>

因而他也只限于为李善长辩解。</p>

陈恪出言,老朱不明所以的眼神在他身上扫视了半晌,随之才问道:“你是为李善长来求情的?”</p>

李善长都没定罪,又怎算是求情?</p>

陈恪微微一笑,回道:“臣听闻了外面的一些传言,只是较这些东西发表一些想法,尽自己为臣的分内之事,倒也谈不上求情。”</p>

确实谈不上求情,李善长只要一日不能放下手中权柄,倒霉是迟早的事情,他又怎会敢与李善长有牵扯。</p>

“开济呢?你认为开济是胡惟庸余党吗?”老朱又问道。</p>

老朱既问这个问题,怕是心中早就已经有答案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