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募捐与国债(1 / 2)

 陈恪与老朱说完金银铜储备问题之后,老朱并再做提及。</p>

老朱不问,陈恪自是不会上赶着与老朱详细解释。</p>

这个事情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说清楚的,得慢慢来才是。</p>

老朱那么排斥,说的多,只能让老朱更加排斥。</p>

就在陈恪从长沙回京不到半个月时间,老朱收到了消息,山西太原府阳曲县地震了。</p>

地震终明一朝常有发生,已不算稀奇。</p>

这次地震受灾最重也就是太原府府治阳曲,其余数个州县被波及,牵扯着还有河南陕西等。</p>

</p>

由于是发生在晚上,百姓被埋废墟下甚多,财物粮食损失也不少。</p>

灾民搜救,灾民安置以及灾后重建都是个大问题。</p>

几地布政使除与朝廷报灾外,还请朝廷减免受灾之地的赋税外,再请朝廷拨款三万两用于百姓安置。</p>

折子收到,老朱直接召了户部尚书王时外加了陈恪。</p>

以往碰到这种用钱之事,大多是会吩咐宝钞提举司加造宝钞,再配合朝廷本有的一些储备来支援。</p>

自听了陈恪所言宝钞太多存在的那些问题,老朱不敢再贸然吩咐宝钞提举司以最轻松的办法解决了。</p>

在东暖阁中,老朱把折子给了陈恪和王时。</p>

王时先行接过,看过递给陈恪。</p>

在陈恪还在看的时候,王时便道:“陛下,让宝钞提举司加紧印刷一些来。”</p>

对这个结果,老朱明显不甚满意。</p>

老朱若只让宝钞提举司印刷宝钞来解决,就不会把陈恪也找来了。</p>

王时刚开口还未,老朱还没说话,陈恪便已把折子看完。</p>

折子看完,陈恪把折子放于一边,道:“臣先安排山西河南陕西几地的惠民药局迅速驰援灾区。”</p>

灾后很容易形成瘟疫,惠民药局有必要在这个时候发挥出职能了。</p>

陈恪出言,老朱用鼻子嗯了一声,不再言语。</p>

惠民药局围为灾后的百姓救治本属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陈恪所言的这些并不是解决此事的关键。</p>

关键问题还是在那两万两之上。</p>

老朱不说话,陈恪也知道老朱想知道的并非是这个答案。</p>

老朱若是想以王时的答案为主,那就不会只等陈恪的答案了。</p>

顿了一下,道:“臣以为可让士绅商贾捐款,另外,可发行国债券。”</p>

“国债劵?”老朱和王时齐齐反问。</p>

都是些新鲜名次,不仔细问问着实很难联想到的。</p>

既询问,陈恪便详细解释道:“顾名思义,就是以朝廷的名义像百姓借贷。”</p>

这种想法并不能让老朱和王时轻松接受的。</p>

在他们眼中,凡是借贷的那都是庶民百姓,家中有田有钱的那些人,是绝对不可能借贷的。</p>

说白了,借贷之人都是低人一等的。</p>

“朝廷与百姓借贷?”王时反问。</p>

既听清楚了,何必还要反问。</p>

陈恪回道:“是,就是朝廷与百姓借贷,定下期限,到时候朝廷幻还以利息,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朝廷,还有利于百姓,说白了,就是如同钱庄那般的方式,只不过朝廷充当了钱庄而已,严格点来讲,百姓有钱,这些东西钱放于仓库只会发霉,可若发行国债,以朝廷的名义把这些钱借贷出来,那流通于市面上的金银铜不就有了吗?”</p>

市面上的金银铜稀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那些商贾垄断。</p>

这些人赚了钱后会把大部分的钱放于仓库中发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