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八百里紧急军情(2 / 2)

多铎忘记了,在场有一位汉人,听了这话,何洛会的脸上当场挂不住,但是以他的身份怎么敢跟多铎顶嘴,自己不过是这里所有人当中最末等的一个,不是多年来跟着多尔衮出生入死的功劳,早被多尔衮当成了心腹爱将,今天也不会有他的位置。。。

多铎嚷出口,这才想起何洛会也在场。他素来口无遮拦,大咧咧道;“何洛会,本王可不是说你,再说你已经不是汉人,不是抬了我二哥的镶白旗籍了么?你打仗很勇敢,不是那些软骨头的汉蛮子。”

多铎这样说已经很给何洛会面子了。何洛会只好满脸堆笑道:“是啊,奴才从来只把自己当成摄政王的一条看家狗,都忘记自己是汉人了……”

多尔衮皱眉道:“何洛会!别这么贬低自己,你在本王座下是头等武将!赶紧看看,本王要听听你的意见,山西那块你最熟悉。。”

何洛会捧起那两份破烂纸片,有一份是用血写的,两份折子上都糊满血和汗,但仍然看得清楚大概意思。王昌龄是冀宁道台,因为他也是汉人,姜壤起兵前夜曾经秘密造访他,劝他一起反多尔衮。姜壤当时说了大堆“大逆不道”的话来劝他,什么多尔衮为人野心勃勃,阴谋篡权,居心不轨,逼太后下嫁,服制皆超出本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为了清君侧,自己不得已而起兵,希望他能协同等等。。末了还告诉他已经控制了大同全境,威胁他不反也得反。王昌龄在折子最末说自己对摄政王衷心耿耿,绝对不会跟贼子一起造反,摄政王提拔之恩只好来世再报云云。

何洛会心里清楚,为了监视牵制姜壤,王昌龄全家妻儿老小都在京城,他怎么敢跟姜壤一起造反?肯定是为了保全全族性命,上了遗折,命人出城送信给阿赖,自己自杀了。。

再对照阿赖的奏折,果然如此。王昌龄稳住姜壤之后,连夜派心腹出大同城送信给城外五十里的八旗驻军营地,不料好不容易混出城,那边已经是火光冲天。姜壤明知不可能说通阿赖造反,也心知王昌龄是靠不住的,索性先下手为强,连夜突袭阿赖的大营。

事起仓猝,阿赖匆忙应战,但是大势已去,靠着身边一队亲兵死命保护边打边退,正好与王昌龄的送信使者碰面。阿赖临时匆匆起草一份血书奏折,交给心腹军校,命他赶紧到京城送信,自己引开追兵,末了说只有以死报摄政王知遇之恩云云……

何洛会看完两份折子,心里已经有了计较,沉吟道:“大同已经落入姜壤之手,如果我是姜壤,肯定趁消息没传开,向南夺取雁门关直取忻州。忻州地势比大同更险要,三面环山一面临河,进可攻退可守,只要以雁门关为犄角之势,太原很难守住。如果我猜的不错的话,姜壤现在已经骗取雁门关,夺到忻州,马上就要挥兵南下直指太原。我们必须赶紧从石家庄调兵增援太原,命太原将军喇珠死守,封住叛军南下道路,绝对不能让姜壤夺取汉中!同时再派一路军从喜峰口绕过长城,挥军南下直抵张家口,两路夹击。姜壤成不了气候!”

多尔衮听完何洛会这番话,心底暗叹,到底没看错人,刚才又急又怒的心情渐渐平复,脸上勉强有了丝微笑:“到底是本王座下第一爱将,智勇双全。好!就这么办!兵贵神速,趁姜壤还没有夺取太原,我们赶紧派兵增援!”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size:16px;">本书首发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