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多尔衮其人 二(2 / 2)

崇德三年,多尔衮受命筑屏城。八月,多尔衮率左翼军再次攻打明朝。多尔衮攻取青山营,与右翼军在通州会师。绕过北京城,长驱直入大明境内。大小战役二十多战,转战两千多里,每战均告捷,攻克城池四十多座,献城投降六座,俘获明众二十余万,牲畜无数。。崇德四年才班师回清。(当时掳掠人口对刚建立的清非常重要,这是清军南下经常做的事。而多尔衮每战告捷,这是非常可怕的。)

崇德五年,多尔衮驻军锦州附近,绝断明军后路。多尔衮把附近庄稼全部割光,还击退了洪承畴的骑兵部队。(这时袁崇焕早就被崇祯凌迟处死,洪承畴任蓟辽总督。坚壁清野,多尔衮的意图很明显,也是大清上下的意思——要与大明决战,可惜大明包括洪承畴在内的皇帝重臣都认识不够,最后结局可想而知。。)

崇德六年,进军松山,这场战役最后是清初著名的松山大捷,洪承畴被俘虏,还闹了个天大的笑话。当时大明崇祯帝以为他战死,亲笔御制奠文“悼洪经略文”明诏天下,最后消息传来,洪承畴不是死了而是降清。当时崇祯正在亲设祭坛悼念这位“忠臣”,七日一坛,祭到第九坛时才知道洪承畴没死,只好灰溜溜地赶快停止。。

松山战役一开始很不顺利,明军人数众多,洪承畴亲率当时的吴三桂等名将,一次次发起总攻。清兵死伤很多,多尔衮却坚持守住阵地,一次次打退明军进攻,同时派人去盛京请求皇太极支援。皇太极亲领援军,昼夜马不停蹄疾驰六天,兼程六百里赶到松山。此后大破明军,俘获人马无数,最终攻下松山,俘虏了洪承畴。。

多尔衮在此役后摧毁了大明苦心经营多年的松山、杏山、塔山三城,这才班师回朝。辽东防线告破,大明从此元气大伤,连唯一可以打败李自成的洪承畴都被清朝俘虏,一蹶不振,大势已去。大明内外交困,之后被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明朝到此基本灭亡。

本文黄石原创,首发一起看,请支持正版。

可说终皇太极一朝,多尔衮始终把自己的私人恩怨放在国家之后,一心一意为清的强盛出生入死。这种心态确实可说非常了不起。而且他并不害怕皇太极的责难。比如在崇德六年的时候,他奉皇太极之命攻打广宁,因明军势大,当时正好青黄不接,战马粮草不继,士兵们的军心因此动摇。这时他缩成拳头坚守不出,陆续遣返属下,以免造成更多伤亡。直到准备好决战,这才奋勇出击。为此他顶住了皇太极责难,还被降位为郡王。后来在松山一役中表现英勇,皇太极才恢复了他的亲王位。

从这件事情看来,他并不害怕皇太极,坚持认为自己所为是最正确的决定。在国家问题上,他始终公私分明,恩怨分明。从不因为与皇太极的私怨而把大清利益放在脑后。次次战役奋勇当先,有勇有谋,多尔衮因此赢得无数大清将士的爱戴。这就导致在皇太极死后,他有能力和地位跟本该顺理成章继位的毫格争夺皇位。

也许在很久以前,从母亲被逼死的那一天开始,他就准备磨练自己,使自己终有一天能坐上本该属于自己的皇位。而这个皇位,不是靠阴谋诡计,而是靠他自己流血流汗、光明正大赢得。从这点可以看出,多尔衮是个光明磊落的人。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的人生高潮来临。虽然他没有坐上皇位,但却开创了大清入关定鼎中原的盛大场面,为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统治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