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要收商业税(1 / 2)

 明代官报由通政司负责传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封建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一部分邸报的稿件公开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它们所行的报纸通称“京报”(有时也混称“邸报”。报房在京城又从京城向外传。内容由皇帝谕旨朝廷政事官吏的奏折三部分组成)。报房出版的“京报”有报头。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以后普遍使用活字印刷(明末邸报的活字印刷是我国新闻传播技术一大进步)。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明末的“京报”曾经刊载过社会新闻。邸报贩卖商人形成了更大的售卖规模甚至出现了印局和报馆直至万历时期南北“报馆”甚多且多为民办这些商人相互竞争甚至直接买通某些官员的小厮或司礼监的太监将奏章内容提前透漏出来以供贩卖他们是至今可考的最早的“狗仔队”。邸报等原始报业的快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明朝政府的信息透明度和民间团体的参政性。

财力雄厚的宋友亮要办报纸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以当时印刷书籍的成本来说一厘银子可以印两到三页如果一份报做成八个页面的大小印刷成本也就是两三厘再算上其它的费用每份卖一分银子应该可以保本了。登州府人口有二十多万但是大部分是文盲断文识字的人不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四算来也有八千来人。这八千人中有一成人愿意买报纸就有八百份的行量。

一天八百份每份银一分总计八两此外还需要探听消息的包打听、编写的编辑、排版的工人等等按照这样办报纸铁定是亏本的。不过宋友亮不在乎这点钱比起掌握舆论导向和话语权这点钱不算什么。

当然媒体的舆论力量是把双刃剑为了有效地控制媒体确保这些报纸成为自己的喉舌宋友亮专门成立了一个宣传司齐鲁报馆依旧日后所有开设在登州境内的报馆、印局统统要到这个宣传司来备案登记。同时报馆雇佣的包打听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和甄别的除了在其中安穴了锦衣卫番子这些包打听也要参与到情报收集工作中来。后来宋友亮干脆让锦衣卫百户司徒弓参与其中齐鲁报馆成了舆论宣传和情报收集的结合体。几百年后脱胎于齐鲁报社的情报部门变成了全球最大也是最神秘的部门常年拥有上万名情报人员和遍布全球的四百多万线人。

很快齐鲁报馆的第一期报纸就行了报纸的名字叫做《齐鲁新闻》但是售价却不是一分银子而是两个铜板。因为宋友亮从一开始就不打算靠报纸赚钱他要赚的人心。第一期一共印刷了一万分绝大部分是用来免费派送的。

《齐鲁新闻》和现代报纸差不多分作各个版面头版是一些抄自邸报的信息如皇帝的圣旨。一些官吏的任免升迁等。二版是新闻性的东西主要介绍山东和登州生了什么事情。为了吸引各方人流在报纸上还连载传奇和杂闻之类还有各地一些商事及农事上的东西。《齐鲁新闻》还接受个人投稿一些穷秀才要是自觉文笔尚可就可以写一些骈散之文前来投稿已经录用稿费从优。

同时报纸还接受刊登广告。不过当时人们还没有做广告的意识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广告”是什么。于是最让宋友亮哭笑不得的事情生了第一个来要求刊登广告的是一位眼光独到的老妇女。这人不是别人乃是登州府城内新开张的妓院群玉院的老鸨徐妈妈。她刊登的广告是:群玉院新店开张有南方淑女北方佳丽各个国色天香吹拉弹唱色艺双绝欢迎各位大爷前来赏光。徐妈妈还特地注明前十位拿着这份广告来群玉院的相公喝花酒只收一半钱

“有辱斯文~真是有辱斯文~”许多识字读书相公嘴里一面骂一面将这份广告揣进怀里按照广告所写的地址直奔群玉院而去

当然了。作为宋友亮的喉舌。《齐鲁新闻》主要作用是引导舆论。为皇帝和宋友亮唱赞歌。头版头条陆续就是。

《皇帝陛下敕内臣勿干外政》

《紧密跟随宋军门——建设美丽富饶登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