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之锤(1)(2 / 2)

:45分。清水河谷平原,那拉口子。

正对大青山-盘龙江南峡口,‘入’字形河湾口的清水河口村正沉默于簇簇炮火惊天动地中,依附大青山巍峨山体山体阴影下的,相对死一般的沉寂深幽里。在青烟与山岚共同左右飘忽,相隔水流湍急的清水河,随着数公里外那连着山边冲天的炮火掩映的若隐若现之间,隐约勾勒着清水河口村及其周边——

清水河、盘龙江在这里形成了个南北长,东西短,靠在大青山-小青山-八里河东山末端偎依在一起的成大约不规则三角形,顺着江河交集冲刷形成个河谷平原。河谷平原的典型的地势,即以蜿蜒曲折的河道为不规则的中轴线,南北长东西短河道两面越靠山的地方越高,中间越靠河道的越矮。所以名曰平原,其实也只是相对四壁如斧凿,峥嵘崔嵬,连绵起伏,一眼望不到了头,环伺周边的茫茫群山而言。水流湍急的河道两旁地势相对平坦,其实俱是高地起伏,越靠山脚,一坡还比一坡高,上下起伏不定的短坡平缓丘陵。沿河道平缓丘陵上地势较高的地方,是山民开垦出却因战事早已荒废,杂草丛生的梯田。沿河道平缓丘陵下,地势低洼的地方全是满眼杂草芦苇丛生的水洼、水坑,还有早已荒废的鱼塘。由于此前此处已在我大口径炮火最大射程的边缘且并非敌我激烈争夺的次要点,持续小半夜,近乎毁天灭地般密集炮火数落了点沿山的茂密的植被,故而放眼一望满目的青葱包裹在拂晓时分,依然见不到头,墨云滚涌的黝黑之中。

沿着汹涌奔流的盘龙江,水流湍急的清水河,南北贯穿的中越4号公路跟东西走向越军第17号战备公路;沟通南边的那通,和西边的牛昆塘、南嘎三处越军重要屯兵点,也顺着盘龙江-清水河,在大青山北麓山脚下,清水河口村边江河交汇点,形成一个几乎支撑起越军支撑老山战区最前沿大半个人员物资必经的丁字路口。同时也是地势相比611更加险恶的大青山-盘龙江南端入峡口,死死扼守住,这里敌人进入老山战区唯一公路的隘口,和敌人与我相持战线最前沿的人员物资末端的转运站集散点和进攻我老山中、东分战区结合部至关重要的前进基地。

所以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几乎可以同老山战区越军战役策源地划等号清水河口村,无论在我们甚至是敌人眼睛里,其实并不能称为‘村’的地理名。而更像是敌人抵在我老山中东分战区结合部核心阵地:船头,胸口前的一把匕首。一处只有敌人,没有平民;支撑敌人战区全局的核心阵地与前线重要军事据点。

顺着中越4号公路盘山路向南下坡,是连通清水河-盘龙江交汇点南北两岸的由于激烈战事,早已在连续破坏行动中几近损毁殆尽墩式大桥。为连通船头方向各越军一线前沿阵地,越军工程兵在损毁大桥下,靠东不过百米外的河滩上架起了一条可供人员或轻型辎重车辆通行,在地动山摇中瑟瑟抖动的绞架斜拉式潜浮吊桥;还有在废桥西边百米外河滩上此次为执行敌‘北光’作战计划,敌装甲工程兵部队作夜先期铺设的一座内外道可供装重型车辆和小型车辆双线并行的平推式箱形桁架板桥。

(ps:绞架斜拉式潜浮吊桥,这个名词似乎不太准,我忘了。反正就是两面可竖、倒的钢架,可将桥面潜藏在水面下的轻型桥梁。这技术其实是美越战争期间,我援越部队工程兵发明传授给那群白眼狼的。其特点是隐蔽好,机动灵活,修复容易。适用于跨度不大的众多中小河曲,人员或辎重车辆渡河需求。)

由于两桥架于清水河南北两岸的河滩之上,周匝南北走向的一处连着一处的荒废的梯田缓坡都比其低;除非发动空中打击,在相隔近10多公里敌一线防御阵地的纵深后几乎维持着全部敌对我船头一线全部战力输出的架桥,相隔重重山岭,射程上勉强够得着其的我大口径榴弹炮,根本难以命中。为防止我侦察兵潜入渗透破坏,同时也为巩固清水河口村的防御;狡猾凶残的敌人更是在早已清水河南北两岸荒废了的处处短坡梯田上,进一步实行了完全坚壁的清野。

\www.69zw.com 六九中文书友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