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太子还是陛下?(2 / 2)

费侃无言,刘信夹了一块拍黄瓜,啧啧称奇:“醋溜拍黄瓜,不错不错!没想到阳平关还能吃到东宫美味。”

“拍黄瓜是东宫的?”费侃讶异。

他真的不知道。

“当然,你说不接受,但你自己却也在吃,太子的影响着你们,只是你们不自知罢了。”

刘信咀嚼着,喝了一口酒,毫无名流风度的说,“这天下,不是门阀的天下。世家只是因为变成了门阀,才被陛下忌惮。如果门阀没了,就九品中正制没了,就像这拍黄瓜一样,被砸了个稀碎。但吃上一口,却美味异常。”

“只是,谁有资格吃呢?”

刘信吃着,眼角余光落在了费侃深思表情上。

“黄瓜得拍了才好入味。拍他的人,才是吃的人。”

刘信淡淡加了一句话,费侃一下收敛了深思,化作严肃。

摇摇头。

刘信不说啥,这家伙总是遮掩着自己情绪,小小年纪,满腹心思。

“太子入蜀,只怕土地会被剥夺干净。”费侃给自己倒了酒。

刘信笑道:“土地没了,浮财还在,商铺还在,工厂还在,命也还在,你说你选哪个?”

费侃微微一顿,看刘信酒杯空了,给他斟上一杯。

“聪明人。”刘信哈哈笑一饮而尽,“土地,对于门阀重要,但对于世家不重要。太子欲开科举替代九品中正制。只要科举一开,你我凭借实力科举,还怕这些世家不成?”

费侃没说话,再给一杯斟满。

“土地往后都是陛下的,你想要田地找陛下租就是。”刘信又补了一句,“你莫不是觉得这门阀有胆子和陛下争夺土地吧?”

“没有,太子若胜,这天下是扁是圆,太子说的算。”费侃平静的回答。

“是陛下。”刘信纠正了一句,“陛下乃是三代以来,未有之明君。陛下学问,如渊如海;陛下勇武,亘古未有;陛下德行,比肩圣贤。”

费侃有点不信,总觉得自己姐夫吹过头了。

刘信哼哼一笑:“试问历代,何人敢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此言一出,费侃也内心一颤,震惊看着刘信:“此四句为太子所言?”

“哈哈!我就知道你不清楚,但凡听过四句真言,无论你来自何方,就算是儒学大家,也得敬拜三分。太子治《礼记》,写《大同书》,欲开科举以平天下,哪样不是在实践三代之治?”

“不说别的,《大同书》你有空看看,虽然是陛下年少所做,稍显稚嫩,但依旧振聋发聩。”

“《大同书》扉页,就是这四句。”

费侃一时间沉默了。

“皇帝,心怀天下,不为一家一姓而困扰,陛下为了盛世,自知孝义难两全。然,虽千万,吾往矣!道之所在,吾之所往!你呀,还是太小瞧陛下了!区区几万亩土地,或许对你来说很重要,但对于陛下而言,其实不重要。陛下要的,就是世家的态度。如果你想当门阀,那就别怪陛下举刀了。”

刘信咀嚼着,他其实直到应昭对于世家门阀,寒门豪族其实都算做敌人。

但刘信也知道,想要全部覆灭是不现实的。

于是在劝费侃的时候,他就是忽悠了一把。

世家是世家,门阀是门阀。

公正竞争和公平竞争在这个时代不可能兼容,甚至此后几千年也一样。

所以你当世家,你就要公正竞争,那就科举,大家在一套完善的规则内竞争,底下人能看到希望,上层人也能通过家学渊源换取机会。

但如果你想当门阀,不要公平竞争,那就别怪皇帝提刀了。

升迁的通道不能堵死,堵死了终究会激怒底层的百姓。

中国人可是会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

这可不是只有民不聊生的时候会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也是振聋发聩?

读书人没了升迁通道,一样会爆发。

费侃磨蹭良久,酒宴也过了半,他终于说:“姊夫,陛下何时入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