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科举(2 / 2)

“元皓先生所言甚是,朕暂时不会动,先集中精力,把驰道、汉律、鼓励生育等事情先给办了。</p>

另外,朕准备举办一处军事学院和政务学院,招纳培养天下士子培养学习,作为官员储备,不论身份地位,只要有一定基础,皆可进来学习。</p>

我们还要鼓励各地办私塾,朝廷可以给予适量补助。朕在准备,册封鹿门书院,为天下第一书院。</p>

并且,每三年,朕要举行一次公考,不论是何出身,除非是朕特赐,或者有功,其他人皆要通过公举才可朝为官。</p>

而每三年,都要根据每年的吏部政绩评比,撤下一批最差官员,相应的决定公举录取人数,防止官员过多情况发生。每个官位,有多少官员,都要规定清楚。”</p>

“公考?”众人都是一愣。</p>

刘备一笑,然后把后世的科举解说了一遍,包括武举。</p>

“第一届的科举,就定在明年四月初。朕此举,也是为钧田做准备,给那些豪门一个接受过程,敲响警钟,给他们一次机会。</p>

到时,如果他们在跟朕过不去,可别怪朕心狠。”</p>

刘备虽然说的很淡,但是诸葛亮几人,却能感觉到刘备的决心。</p>

尤其是法正,已经额头在冒冷汗了,他和张松还有孟达,虽然之前,在益州地位并不是很高,但也有几百亩良田,得来的手段并不光彩。</p>

他已经暗下决心,以后一定第一个献出土地,否则以刘备的手腕,他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p>

此时诸葛亮道:“陛下之策,虽是良策,但是却骇人听闻。百姓愚钝,恐怕不解,反被有心人利用,引起动荡。</p>

亮建议,锦衣卫和四季剑,应当配合宣传此事,这样才能让百姓通达。”</p>

刘备点点头道:“孔明说的不错,这许多事,做之前都必须要有一个过程,要让百姓明白为何而做。</p>

这样吧,除了子扬和元直配合宣传外,朕在让宪和在巡宣府,成立一报邸,用文士把此事写成一片文章。</p>

在各地印刷,然后除张贴在显眼位置外,也可以在各个私塾附近,低价售卖,这样识字的百姓自然会买来阅读,士子多好谈,经过他们的嘴,才能广为传播,把百姓的舆论,控制我们手里。”</p>

“主公此计甚妙。”诸葛亮一听,惊喜道。</p>

其他人也都纷纷拜服,这点子确实不错。现在有了廉价的纸张和印刷术,做这些又有锦衣卫和四季剑配合,很是简单。</p>

诸事商定后,众人就下去准备了。</p>

刘备也开始亲自着手,建立学院之事,在汉中附近,建了两座无比宽广的学院。</p>

这里有宿舍的地方,还有学子交流处。至于教师只能慢慢找,暂时可以请朝中大臣,轮番教导,包括各个将军。</p>

为了防止学员爆满,刘备也定下了规矩,除了有一定知识外,还要身家清白,有各地官员保举当地优秀者。</p>

当然,刘备也开了后门,那就是自己手下文臣武将,优先进入学习。</p>

这样以来,各地的私塾也会兴起,包括鹿门书院,大批学有所成的弟子,涌进这座,具有皇家学院之称的圣地。</p>

因为这座学院,随时可能被各大官员看中,或保举,或被军队特殊看中,更可积累人脉。</p>

连续一个月,忙完这些事情,刘备又找上了诸葛均,准备钢铁的大批量运用于军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