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鼎身与鼎基(上、下,二合一章节)(1 / 2)

玩唐 午后方晴 14687 字 2019-08-28

 第一百四十章鼎身与鼎基(上、下,二合一章节)

虽然说鼎的内胎只是青铜,并没有任何装饰,也不意味着它就简单了。(顶点小说手打小说)

首先它的体积,越大越难以铸就。

这个鼎的体积比后来的司母大方鼎更大,甚至也更重,因此王画从大洋洲调来许多铸造工人,应当来说,他们的技艺经过这么多年的锤炼,已经站在这个世界的巅峰。

除了这些工人外,还有从大洋洲带来了一些学徒,又从西北招收了一些学徒。这次铸鼎集中了各种工艺,就是站在一边观摩,也会一生受用不尽。大洋洲带过来的学徒,是做为以后大洋洲工艺发展,培育的接替人,西北的学徒,是补偿西北百姓的。

事实上到了正式开工时,也需要许多打下杂的帮手。

这样一来,参加的人手达到惊人的一万人两千多人。

单听到工匠的数量,也让人感到十分恐怖。

可自从开工,就没有一个人认为人手是多了。

就说鼎身的内胎,也不是一个光鼎,为了减少景泰蓝的制造难度,又增加鼎身上的图案立体感,在铸就内胎时,就开始将图案进行铸就。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鼎耳与鼎足,鼎耳是两条欲欲腾飞的巨龙,虽然弯成一个耳形,可两条巨龙的龙头高高地扬起,让人感觉随时会从鼎身飞起来,离鼎而去。四个鼎足也缠着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四象,一路顺着鼎足向上。这就给人一种奔腾向上的视觉感觉。

这也合乎了王画的本意,积取,向上,永不停息,永不自我满足与保守封闭。同时四象也代表着四方的吉祥物。

第二个部分是鼎身。鼎身分成三个部分,鼎耳下面飞出来的正方形四边,这也是鼎器最厚的部分,下面的鼎壁,鼎壁四边也是一个正方形的方框,它相对于鼎身的内壁,要微微凸起,然后是里面的正方形内壁,也是鼎身最薄的地方。

里面正方形长框是用来写字的,写出这一州地形、历史、人种、矿产分布、音乐舞蹈与动植物的分布,用文字说明,这用铜丝珐琅,然后描金,不需要浮雕。所以在铸造内胎时,还没有动。

文字王画早准备好了,这几年又经过手下的一些探测,王画再次做了修改与补充。当然还有遗缺的地方,以及错误的地方。但已经是这个世界最早的大百科全书。

然后就是鼎边与鼎身外壁,鼎边是各种人物,他们穿着当地的衣服,或是在吹着乐器,或是在舞蹈,或者在耕作,或者是在祭祀,或者是作战,通过这些不是很大的图案再次与文字做补充。鼎壁上是绘着动植物,人口分布的密度,矿产以及矿石的样子形态,一些复杂地貌,可食用的粮食水果,交通工具等等的图案。

为了给人视觉享受与冲击,采取浮雕办法,让它立体在展现出来,但如果在景泰蓝上强行浮雕出高低不平,难度会非常大,因此在铸就内胎时,在里面就鼓凸出来,然后镶上一块块景泰蓝。

所以单是这项工程就非常大。

当然,更大的是烧制景泰蓝本身。

然而与这鼎身相比,鼎基的工程量更大。

鼎基以汉白玉为主,也就是白色的大理石,不一定非得到大理开采,这种石料全国都有,陕西居于全国之首,如果到大理开采,单是运输成本,就让人吃不消,甚至根本运不来。不是需要多少汉白玉,而是二十几块整体的汉白玉,总共是十六块,分别制作,然后联在一起,中间镶上金边,正好当作疆域的分界线。其他几块是留作备用的。

但这些汉白玉十分巨大,因为鼎身如此,所以鼎基占地九百多个平方米。实际上通过王画要求每幅画的尺寸大小,许多人已经判断出来鼎基的周边大小。可没有一个感到奇怪,毕竟这是九州之鼎。

就是王画制造出高大十米的九州之鼎,也没有人说它过份了。只不过王画没有这财力与技术。

因此每一块汉白玉面积达到七十多个平方,再加上它的厚度达到五十公分,毛坯更重,王画不得不让工人开采时,将它磨平,减轻重量。但每一块重量还是达到了一百一十多吨,甚至有的面积稍大一点的重量达到了近一百四十多吨。

在这个时代,运输就成了第一个难题。

于是王画想出了一个笨的主意,制造了一个特大的马车,也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大平板车,下面安了两百个车轮,每一个车轮都十分宽大,让每一个车轮减压,然后前面几十匹马拉着,但不能马太多了,否则不统一,非得出事。所以只能用几十匹马。两边趴着百姓,一步步地推动它前进。从寻找大面积的汉白玉到打磨再推到灵州,直到去年冬天才完成。这中间还有绝大半路程是从水路走的,是将木排连在一起,不然因为河床浅,用船非得搁浅。否则今年春天也到不了灵州。

但鼎基并不只是汉白玉,下面还有一样东西,红木底基。这是真正狭义上的老红木,也就是酸枝木,因为无论是黄梨木或者是紫檀木,寻找直径粗大的很难。不一定要整体,也是镶拼在一起的,可是镶拼的数量越少,越不影响美观,还有厚度不能再镶拼了。这个红木底基的厚度同样达到了四十公分。王画还是取了九之意。

虽然老红木来自南方,但因为它的重量没有汉白玉那么恐怖,所以去年秋天就到了灵州。这一部分实际上可以先行制作。但王画没有让工匠动手,因为他需要反复推敲,以及仔细酝酿,让所有器物尽善尽美。还有许多漏洞需要补充。

在铸就鼎基时,景泰蓝也同时开工。

这时候王画写了一封信到了长安,让李旦在长安城建造一座建筑物。

不能鼎制作好了,就放在长安皇宫中,成了李旦父子的玩物。不但是鼎的开拓精神,而且鼎基鼎壁上许多知识对百姓也有帮助。

当然,与李旦讲这个道理,讲不通,因此王画换了一个说法,这个鼎做好了,不能成为玩物,那么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不能放在皇宫中,必须放在皇宫外,供万民敬仰,万朝前来膜拜。

这个说法也能说得过去。

对这个鼎李旦十分好奇,但与这个鼎相比,还没有王画立即将西北所有州县交出来,军队交出来来得实际一点。

因此,他立即同意下来。

实际上,王画已经释放了许多善意。

已经肯定下来留在朝廷的诸将,王画让他们进了京城,除了萧嵩等高级将领外,还有一些中级将领。

李旦立即给予了安排,哥舒翰被太平公主的手下誉为第一,不过岁数还小了一点。所以担任了河源郡刺史,协助张玄表守卫大非川。听到这个消息后,吐蕃活活气死了。

接着吐蕃人又迎来了一个恶梦,郭虔瓘担任了安西都护府副都护。再加上一个二百五张玄表,愣头青王画还在边上伺机异动,吐蕃人连忙又派了使者进入长安。说到底,吐蕃人的底子弱了,连番胜仗,会对国力有帮助,但接连的败仗,吐蕃人消耗不起。

然后将丰州并成了一个下都督,可在之前询问过经王画允许后才并成的,丰州、新成立的阴山州还有胜州全部属于丰州都督府管辖,让张守珪担任这个下都督府的都督。萧嵩担任了兵部侍郎,一下子挤入朝中大员行列。王晙成了桂州大都督。封常清为安西四镇行军司马。论弓仁为朔方郡副总管。李楷洛也乌可行也被调到幽州担任重要的武将。其他各个中层将领也先后有了很好的安排。

其中升迁最快的是封常清,从一个看城门的小卒一下子跃成了边疆大吏,而且他岁数最年青,前景一片光明。不过他很重情义,在赴安西四镇任职时,特地绕道到灵州,恭恭敬敬地在王画面前跪了三个响头。

王画没有说什么,只是将他拉了起来,说道:“去吧,用你的才智,在历史上留下一座丰碑。”

让他离开。

虽然李旦玩太极最后玩出火来,可这一点比李显做得更好。当时王画在尽心尽力辅佐李显,可是他因为忌惮,将血营诸将有意地冷落。否则最后王画起事,也不会能将这些将领一个个召回来。

特别是前几个人的任命,如果王画图谋不诡,这些将领在各处担任要职,很容易就让王画连成一片,危胁更大。

当然,之所以这样做,一是表示诚意,二也是招揽,王画军营中还有更多的中层将领,这些将领都是经过多次血战的,经验丰富,一旦被朝廷启用,放在各个边关,边疆实力就会立即壮大。

况且还有数人,让朝廷十分垂涎,郭知运、王君绰、张孝嵩、孔黑闼、拓跋焘、刘统、公孙云。其中只有公孙云和刘统的能力最弱,他之所以担任重将,也是因为他是血营的老将,当然也是一个不错的武将。刘统也只是以稳健见长。可前几个人每一个人都不简单。

但是张孝嵩与孔黑子、拓跋焘、公孙云以及刘统,朝廷是不要想了。这些人王画正准备将他们在今年就调往大洋洲。

只有两个人在犹豫不决,第一个是郭知运,他坚决要去大洋洲。但是此人在血营中地位十分显著,王画现在还没有到离开中原的时候,因此也不想将朝廷逼急了。于是反而苦劝他留下来,这一回是真心劝说。

况且此人以后在朝廷也是善始善终,连他的几个儿子都先后得到重用。

倒是另一个人,王君绰一直在考虑。他到现在都没有决定是离开还是留下,不过王画知道他在朝廷结局不好,与朝廷无关,因为他被人害死了。所以反而十分想让他离开朝廷。毕竟在鄯南,他与莫贺干将血营的框架搭起来的。

王画也不急,反正现在血营也需要将领。不能全走了,到时候需要人手时,难道自己再次亲自率军作战?

朝廷表示了信任,王画也再次还去了善意,虽然过年了,王画并没有将血营与所有州县交出来。但是先将阴山州、丰州、夏州、银州、麟州、六胡二州以及南方的武州、宕州、叠州、洮州交还了朝廷。

但王画再一次做出了一件让朝廷不高兴的事。

交还了朝廷十一州后,整个西北变成了一个敦厚的长方形,加上北方有了张守珪、论弓仁、解琬三人,也没有了突厥的危胁。血营开始减压。当然,最高兴的莫过于突厥的默啜,在嗢仑河畔长松了一口气。但南方的吐蕃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王画让血营来了一个大瘦身。

这十一州除了银州外,全是后来收拢进去的,其中血营的士兵不多,只有一万多人,王画连同属于十一州的将领,都如数地交还给了朝廷。

但还剩下七万人马出头,王画一下子削去了两万多人马,四旅取消,只留下七军,每军不到七千人,总数只有四万多士兵。凡是超过四十岁,不是军官的一律返回家乡,凡是家中独子或者子女少的,同样返回家乡,还有新近招收战斗力低下的士兵,也送了回去。

正好去年一年,因没有大的战事发生,西北税务有很多的盈余。这又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王画和一些部族大家族的股份,除了其他人的分红外,他自己的收入全部动用到了九州之鼎上了。另一部分正好用来抚恤士兵,发放遣送的费用以及安抚百姓。

今年的税务就开始扯皮了。

李旦一听不满意了,询问王画为什么裁军?

表面看,王画军队少了,威胁力下降,可不是那么一回事,这些人回家了,可需要的时候,拿起武器,上了战马,威胁继续存在。

但经王画一裁,生生两万多战斗力最极的士兵弄没了。

我不指望你立即将西北全部交出来,军队交还朝廷,可你不能将“我的军队”弄没了。

就询问王画,如果钱不够,朝廷拿钱来补助。

王画也回了一篇奏折,说与朝廷无关。西北那么多军队,可百姓人数却很少,这给西北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以前是吐蕃突厥侵扰,朝廷威逼,无奈才招纳这么多士兵的。

但长期下去,这必然会给西北带来沉重的负担。

王画的话说得不能没有道理,交还了十一州,百姓减少了三分之一,现在只有九十万百姓出头,已经牺牲了几万战士,再加上这七万多军队,也就是所有青壮年,几乎有一半人数参入军中。以前是战俘在劳动,解决了劳力不足的问题。现在战俘发还,如果还继续保持这样的军队数量,对西北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就是现在的比例也是非常高的。这还是王画送了许多战俘到了各部族作为奖励的,不然壮年劳力依然不足。

王画又说了另一个原因,不可否认,血营士兵经过多次浴血奋战,战斗力十分惊人。可也看形势,那是为了保护他们家园而作战的,所以士气高昂。现在朝廷将他们当成什么?以后调往各地做边卒?有没有自己给他们这些重赏?没有实际上唐朝边卒是很苦的。再说调往异地他乡,还有没有这个士气了?没有

所以才裁减军队的。

再说以前西北是什么形势?是唐朝派出中原的士兵做边卒,现在有了这些士兵在西北,就可以拱卫起西北的安全。就凭借这一条,每年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军费。而且留下来的都是悍卒,有了他们南可以防备吐蕃,北可以立即支援朔方丰州,防止突厥人入侵。

以西北这点百姓供养这么多军队,足矣。

王画都怀疑,以后指不定朝廷派来了什么贪官污吏,糟蹋西北,就是供养这些军队都十分困难。

这也是实情,但是想要李旦将这些士兵完全忘记那是不可能的。

做完了这一步,王画开始第二次撤让,准备将河州、临州与盐州再次交给朝迁,这也是为了百姓着想,顺利完成权利交接的。但盐州与河州,特别是河州,是血营的根据地之一。

因此,还有许多部族对王画死忠,包括他们部族中的战士在内,都不愿意留在西北,而跟随王画一道前去大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