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封郁萍(1)(1 / 2)

神风之后 caler 4377 字 2019-08-28

 大华的军制入役三年可有获得功民的资格,但是通常只有家中嫡长子才会仅仅服役三年,而那些庶子会继续再服五年的兵役以获取每丁百亩的永业田。WenXueMi。com不过无论是三年还是八年,服役期间兵丁一律只有口俸而无军饷,只有被简拔为陆军武学生或海军候补生以后才会按从九品的品阶发放禄米和月钱。

但是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晋升的道路从来是狭窄的,越往金字塔的上端,前进也就越困难,而根据《军役律》的规定从五品以下的武官五十岁后就要除役,正五品五十五岁、从四品六十岁、正四品六十五岁、从三品七十岁也要分别除役,只有获得了从二品大都督府左、右都督的最高武职才会永远保留武职。然而自从大都督府建立以来就从来从来没有一人获得过左、右都督的高位,即便是张宸洮这样的王弟总督或是当年的王太子光睿王、延康王也最多获得大都督府同知的名义并加授兵马使、招讨使、节度使留后之类的各种加衔。永远不除役因此也就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幻想。

当然大华因为拥有大批有待开发的土地,因此在文武官员除役、致使之后会根据其离任时的品阶、职位由其准备落籍的各州根据各自的授田标准授予其相应的永业田,一般来说以封郁萍这样的从六品的指挥使在丰州这种户籍人口较少的州可以获得超过一千五百亩的种植园,再加上地力的肥沃程度,足以让大华开国时代授予的男爵们眼红不已。

不过显然封家的种植园的面积要远远超过其应得的授田标准,站在微微凸起的丘陵上的张宸洮放眼望去,一片明显的人工耕作的痕迹将封家的产业与远处的热带原始丛林区别开来,更有四通八达的大小道路直通官道,成为大华开拓西洋的一个缩影。

“封老大人倒是好手段,落户丰州不过两年,这家当就起来了。”

张宸洮感慨着,不过他的话引起了身边练万户的误解。“其实封家的种植园倒也不算太大,在金州、在丰州超过一千顷的种植园比比皆是。”同为种植园主的练万户向张宸洮解说着,其实不用多说张宸洮也早就明白,种植园主们正是通过永佃制将四邻的土地归并到了一切。“而且其中超过一多半的面积是属于三佛齐的国土,人家荒着也是荒着,封家开垦出来这些土人不是还能多收些税吗?”练万户这话不错,对于懒惰的藩属各国来说,华族替他们开垦出良田、支付他们税赋其实无本生意,还求之不得呢。“再说了,封家也不靠种植园过活,封老儿的妻子陪嫁中有一大笔矿山的股份,光那点收益就让封家可以不稼不作了。”

“老练你误会了。”张宸洮听着练万户絮絮叨叨说了一大堆话,甚至卷起舌头说什么不稼不作顿时脸上浮起了笑容。“无论本爵还是朝廷对于百姓从属邦获取耕地都无意见。”大华官府还巴不得耕作的种植园主们为了土地的事跟藩属闹起来,这样大华才可以光明正大的蚕食各属国的领土。“只是觉得封老大人经营得法啊,”说着张宸洮手一指。“你看,这边是油棕林、那边是香蕉树、远处还养着蓬莱香(注:沉香木)、这边是稻米、远处山头上是茶叶树吧,道路两侧的椰子树,可是据本爵知道这整个一片原来都是沼泽地,封家这才经营了几年就有眼前的规模,所以说,封老大人不简单呢。”

“哎,这倒也是,好像比我那个小园子要整洁许多。”练万户用自己完好的左手摸了摸头有些悻悻的说着,的确,人比人气死人,他那个种植园是一片的水稻外加一部分杂乱无章的树苗,根本比不得封家经济作物的广阔钱景。

“走吧,看样子到封家的宅邸还有很长一段路呢。”张宸洮看了看天色,云已经聚集起来了,看样子一场转瞬即逝的暴雨将要来临,要趁着雨还有下起来,赶快到了主人家,否则一身湿漉漉的,就算有替换的衣服也令人浑身难受。跟随在张宸洮身后的三十几个新老手下也有同感,于是虚虚一鞭,从城里骡车行里借来的马车立刻撒开了蹄子。

又行了近一刻钟,众人才赶到有如村落般的封宅,当然外圈是奴隶们的低矮窝棚,看起来是七八个单身奴隶挤在一起,内圈虽然也是奴隶小屋,但是明显的要比外圈的高大、坚固,显然这些奴隶的地位要高那么一线,要么是被赐予妻子的高级奴仆,要么就是服务于内室的后院女奴。当然要说更加气派的则是最内层的主家了,核心是祠堂,此刻正在张灯结彩,鼓乐喧天,一片热闹非凡的样子。

“来早了,不如来巧了,不知道封老儿家有什么喜事,正好让咱们讨一杯水酒喝喝。”练万户如是说着,随即一行人下马的下马,下车的下车,早有看见一大堆人过来的奴仆们凑上前来接过马缰,练万户随手招过一名矮小的海种昆仑奴问道。“我是你家老爷军中好友,今日路过上门一叙,怎么,家中可有什么喜事么?”

“回这位老爷的话,今日是我家老爷五十二岁生辰。”乖巧的昆仑奴不疑有他,如实的报告着,作为从唐代开始就蒙受达官贵人们喜爱的小黑人,他们的身价通常比外面耕作的壮年奴隶还要金贵。“老爷既然是我家主人的好友,自然还请到屋中一同吃酒。”

“这话说得好,赏。”随着张宸洮的话,一串铜钱跃入了小黑人的怀里,小黑人忙不迭的道谢着,作为奴隶原本一切都是主人的,但明文上也规定了奴隶可以为自己赎身,当然有多少实现的例子是要商榷一番的,但不管怎么说,能获得打赏,无论奴隶也好还是普通人也罢都会觉得发自内心的高兴。

于是在小黑奴的道谢声中,一行人排众而入,拾阶进入了气派的封家祠堂。一进祠堂才发现,里面比外面更热闹,已经摆好了的几十个餐几后已经坐满了人----大华是继承了前宋的分餐制度,因此绝不会出现许多人坐在一起筷若雨下的场景----这些乡里乡亲们大声的说着话,彼此敬着酒,杯觥交错中,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