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史中的以讹传讹8(作者:牛戈)(1 / 2)

神风之后 caler 15738 字 2019-08-28

 历史上哪有什么双枪老太婆

历史上哪有什么双枪老太婆

首先申明两点:第一,我不反对文学的合理虚构,我反对的是将艺术形象与历史人物的混淆与生牵硬套;第二,我无意对那些个所谓的原形做功过是非的评价,我要讨论的是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双枪老太婆”。

双枪老太婆这一诨号,并不象地滩与网络上热炒的那样起自于抗战时期的民间,也并不起自于解放战争时,也并不起自于解放初的剿匪时,就象“威虎山”、“沙家浜”等地名均是在样板戏唱响以后才诞生的一样,就象“宇宙牌香烟”是在马季那相声说火了以后才注册的一样,就象“凌汤圆”是在刘德一那电视剧热播以后才改名的一样,这双枪老太婆,也是在于六十年代走红以后才有的说法。后来,大约是九十年代初,川西剿匪题材的电影《拂晓枪声》问世,双枪老太婆便又添加了另一个国民党的版本。

这年头好多人欣赏文艺作品,都喜欢找原形是谁,哪怕就是二郎神猪八戒,也非得找出原形来不可。我是大老粗,文艺的东西我不太懂,但我懂得即使某个艺术形象真有原形,那原形与艺术形象也是有差距的,有的差距还十分地大。艺术作品中的人物能够手使双枪,百步穿杨,这样的塑造无可厚非,可非要认为原形也一定象艺术作品中那样,就大错特错了。可现在就有这么一种认识:因为既然挖掘出《红岩》中双枪老太婆的原形是刘隆华、陈联诗、邓惠中,那么刘、陈、邓也就肯定得是双枪女将不可;因为既然认定《拂晓枪声》中的双枪女匪是赵洪文国,那么赵洪文国自然也就必须得是双枪女将不可。这样的认识,自九十年代初开始,先是地滩上,后又窜到网络上,一发而不可收拾。开始呢还是骗得许多九十年代才开始书的人这么以为,可后来又由于一些国家机构和主流媒体也参与了这样的炒作,于是又让一些早在九十年代以前就已经识字的人也这么认为了。非要将六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文艺作品中虚构出来的东西硬说成是三四十年代就已经现实存在着的东西,还将其写入政府网站,还为其塑像,还为了划圆这个圈圈策划什么所谓的“自述”,弄的就象历史上真有什么双枪老太婆一样。历史被如此的臆造强*奸,就让人不拆不快了。

在拆穿之前,得先说一说“双枪将”的定义。民国时期所称的双枪将,是不是只要随身携带了两支枪或双手各执一支枪又能够把枪抠响就行呢?不行。那得是能够在有效的射击距离内双手执枪有效地射杀目标才算。那是不是无论什么枪都行呢?不行。在民国时期所称的双枪将所持的双枪,毫无例外地全部特指毛瑟手枪,也就是俗称的盒子炮。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限制,那岂不是只要长了两只手的,都可以称作双枪将了。

能够手使双枪的,其功夫还不仅仅体现在打的准打不准上,更要命的还体现在能不能在战斗中单手快速装弹上。毛瑟手枪的单手装弹,也是中国长期内战中的独创。其要领,是一支手持枪战斗或戒备,另一支手将枪身夹在两膝中间,就象打字时的盲打和开车时操作空调音响时的盲操一样,在双眼紧紧盯住目标的同时,全凭对枪的熟练感觉将弹夹压入弹膛,然后解除空仓挂机,推弹上膛,完成射击准备。而这一切,都得在几秒钟内完成才行。驳壳枪射击距离内的战斗,是不允许你蹲在一个地方鼓捣几分钟时间的。

可见,能够称得上双枪将的,那功夫是相当地了得。

女人手使两支盒子炮,还能够打得准装得快,我不敢说绝对没有,但那难度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盒子炮可不比袖珍的勃朗宁那般轻巧,那玩艺又长又笨又重。而且它还不象鲁格P08和南部十四那样重心接近握把,它的重心远远地偏前。没有相当的腕力,要想打好它,谈何容易,何况女人的手小力小,右手吗,兴许还凑合,左手吗,呵呵!

当然,就象今天有女子摔跤手远比一般的男人手大力大一样,那时的女人,保不齐也有象女子摔跤运动员或相扑运动员一样的,所以对于双枪女将,不敢说绝对没有。不过从网上炒作的那几个“双枪老太婆”的照片来看,都比较瘦弱娇小,和相扑运动员或摔跤运动员相比,差距还是够大的,说她们双手各玩一把盒子炮还能够熟练地操作又能够百发百中,想象起来还真的挺困难的。

行了,别光凭想象认定或否定历史了,还是用历史应有的研究方法看一看有没有双枪老太婆吧。

先看看**华蓥山武装中有没有能使双枪的老太婆

1961年,长篇出版,书中塑造了一位手使双枪指哪打哪的游击队指挥员双枪老太婆,于是双枪老太婆一词迅速在民间流行,太多自以为是的文人寻找双枪老太婆原形的活动便也拉开了序幕。后来,怕是不够热闹,许多政府机构也参与进来,很快的,双枪老太婆的原形被钦定为刘隆华、陈联诗和邓惠中三人。大概是为了响应有关部门的钦定,在陈联诗逝去三十多年后的1994年,由其孙辈后人写成的一部《双枪老太婆陈联诗自述》隆重问世,使双枪老太婆更加地逼真。

我原先比较迷信某某什么什么“纪实”,后来因为地滩文学对这两个字的玷污,变成了现在一看到“纪实”就恶心。不过对于某某人的“自述”,还仍然无比青睐的,所以一看到陈联诗的自述,就迫不及待地借来看了。这书很厚,大约五十万字,不过我顶多跳跃着看了不到五万字,就气的要把书烧了或放到化粪池去。为什么呢?因为我认为它玷污了“自述”这两个在我看来十分神圣的字,也玷污了他们外祖母的声名。那不过是一本以第一人称写作的十分蹩脚的文学作品而已。

因为要证明他们写的“我”是个双枪老太婆,书中自然有不少“我”如何练枪打枪的故事,可作者显然没有玩枪的经验,比如书中写到“我”从开始时连保险机都不会打开,连什么是缺口准星都还不知道,到左右开弓扬下天空中飞着的麻雀,却只用了几天的时间,而且还是在因为枪弹紧缺环境恶劣不敢多打实弹的情况下完成的。这就委实令人惊叹,怎么今天的八一射击队就找寻不到这样的神仙呢?

我没看到邓惠中和刘隆华“自述”有这样神的速成枪法,但仍有相当多的文章说她们都是双盒子枪而且是百发百中的。只可惜,所有这些文章,却全是近二十年才出台的。八十年代以前未见有这样的记载,六十年代以前更未见有这样的记载。

其实,关于双枪老太婆,早就有时就立下规矩:凡是写明是牺牲了的,多半有一位乃至几位烈士作原型;凡是没有写明是牺牲的,就大多是虚构的,如刘思扬、双枪老太婆等等。

由此可见,这个《红岩的双枪老太婆,根本就没有原形,而是纯属虚构。

即使没有原形,那么,如果华蓥山起义中真的有能手使双枪的女将,将其称作双枪老太婆,可不可以呢?可以。但可惜----没有。

我们就来细数一下**领导的华蓥山地区的历次武装斗争,看看有没有这么一个能手使双枪的女将。

由党领导的武装,第一个就是陈联诗的丈夫廖玉璧领导的带有灰色调的游击队。该队于1931年组建,1935年廖牺牲后,队伍解体。华蓥党史办提供的资料上,仅仅写到陈联诗协助其夫动员民众,却并没有关于她参与领导和手使双枪的记载。

从廖玉璧游击队失败,一直到抗战结束,由于川东乃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后方,**再无任何武装存在于此。一直到1948年秋,根据央关于南方各省工作“凡有可能建立公开游击根据地者,应即建立公开游击根据地”的指示,川东以华蓥山为中心的武装起义,才又相继暴发。

这次大起义震惊了党国朝野。但所谓的大起义,却是相对的,是无法与大革命时期的大起义相提并论的。在后者,歼敌一百两百可能不值得一提,而在国民党统治已经巩固的深远后方,能够歼敌三个五个,就十分的了不起了。华蓥山的武装起义,就正是如此。

这次大起义,很快就失败了。由于是各支队各自分散进行的,起事时间不同,失败时间也不同,但其坚持时间最长的也不过半个多月,而最短的,有两个支队,是当夜起事,天不亮就溃败了。从歼敌人数看呢,就更不好意思说,能够统计出来的,全部加起来,不过9人而已.

各支队的领导人分别是:

起义总指挥:王璞。

第四支队,负责人未详。

第五支队,领导人谈剑啸、刘隆华、杨玉枢、秦华、曾永兴、曾霖等,其中的政委刘隆华即所谓双枪老太婆原形之一。

第六支队,领导人未详。

第七支队,负责人张蜀俊、杨奚勤等。

第八支队,负责人蔡衣渠。

以上各支队领导人,唯一的女姓就是刘隆华了,不过这个女政委是在起义前不久才从延安受党的派遣来到川东的,起义很快失败了,她也就另行他调离开华蓥山了。她参加领导的五支队的起义,两股力量各与敌作战1次,各毙敌1人,而被击毙的二敌中,也没有资料显示是刘隆华用双枪射杀的。

双枪老太婆的另一原形邓惠中也是参加了起义的,但不知在哪个支队,也找不到有关她参战和手使双枪的记载。

当时的川东,不是拉锯区,不是游击区,更不是解放区,那是国统区,还不是一般的国统区,自进入四十年代以来,那里已经是建立起巩固的政权的国民党核心统治区。在这样的地区,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被证明是不明智的。大起义失败后,川东党吸取教训,将搞大暴动改为组织短小精干之武工队进行游击,于是原来在起义中失散在各地的骨干,组织了多个小型的武工队,坚持敌后。各小型武工队主要有:陈尧楷、徐相应等领导的武工队;王群、向杰栋、胡正兴、粟绍波等领导的武工队;张蜀俊、袁念之领导的武工队;王兆南武工队。

遗憾的是,这所有的武工队的领导人和骨干当中,还是没有女的。

其实,只要弄明白当时川东的环境,也就该清楚,在这样的国民党铁桶一般统治的地区,根本就没有你频繁开枪的可能。你这枪声一响,说不定会立马招来百倍千倍的敌军对你进行围剿。这样的环境,即使谁真的有左右开弓百步穿杨的功夫,又到哪去使呢。而既然没有地方去施展,那百姓们又是怎么得知的?又是怎么在民间传说的呢?

实际上,这所有的传说,全部起自于那艺术的双枪老太婆而已。当然,令今天的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还有那高高耸立的双枪老太婆的雕像了,可这雕像,仍然起自于小说,而不是历史,也不是民间。

在当时,在国民党统治的后方,如果真有这么一位双枪女将,相信那些热衷于炒作的国统区的新闻媒体,绝对不会只字不提,但实际情况却是,翻遍当年的报纸,有关双枪老太婆的字眼,就真的只字未见。

行了,够了,不想再说了,是怎么回事我想我已经说清楚了。

我很崇敬那些敢于在敌后与男爷们一起搞武装暴动的女姓,而且认为《红岩》中塑造出双枪老太婆这么一位女英雄是十分出彩的。但是不是崇敬她们,就必须得承认她们能够手使双枪百步穿杨,我看没必要。左右开弓百步穿杨不过是对敌斗争的千千万万种方式中的一种,做不到这点也未必就低人一等。文学与历史是两码事,历史中的原形没有所描写的那么大能耐,也未必就会降低她们光灿感人的形象,真实一点反而更具说服力。

再看看**的那个老太婆赵洪文国有没有用过双枪

这个赵洪文国,可是相当了得。有关她的历史不用我多说,如今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可谓是铺天盖地。而实际上,今天的热炒要是和三四十年代武汉重庆等大后方对她的热炒比起来,那可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不过大家可以留心一下,在时隔半个多世纪的再次热炒中,有一个区别,即今天的热炒几乎千篇一律地称其为双枪老太婆,称其双手的枪法是多么的神奇,而在七十年前的那次热炒狂潮中,那么多的文章,却不曾有一字一句提到她曾直接参加过战斗,不曾有一字一句提到她会使用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