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史中的以讹传讹9(作者:牛戈)(1 / 2)

神风之后 caler 8655 字 2019-08-28

 军礼不可当儿戏

因最近影视中,经常出现**军官戴着军帽进入上官室内的戏,还有走在上官右侧并行的戏,还有队列中的士兵行举手礼的戏,感觉至为荒唐,因此就勾起了想要说说关于旧军队礼节的兴致,算是科普,也算抛砖引玉吧。

自从有军队就有军礼。但古代中国的军礼和今天我们施用的军礼有截然的不同。我们今天施行的军礼,象什么立正、正步、举手、举枪、举刀、注目等,都属于西式的军礼。今天要说的,就是这西式的军礼。

一.西式军礼在中国的引进。

最先将这种西方流行的军礼引用到队中的,有三个显要人物,一个是李鸿章,一个是张之洞,一个是袁世凯,而以张袁更著。最早在淮军中,李鸿章开始了对西式军礼的引进。不过李对西式军礼的引进是被动的。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李主观上并不想引进这种属于西方文化范畴的军礼,但因为要使用洋枪洋炮,那些大老粗的兵爷不会用,就引进了不少的洋教练,洋教练教的都是洋操,而洋操中作为制式教练中的立正、托枪、举刀、举枪、正步、分列式等,同时又是军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不管李大人愿意不愿意,这些洋操中又属于军礼的部分,便也随之带到淮军中来。军礼,也就在这无奈之中,悄然起了革命性的改变。比如在此之前,平级相见要作揖,下级见了上级要下跪,实行洋操后的淮军武毅军中,则规定:“各营弁勇……每当途遇长官,无论为其所属与否,均宜垂手侧立以重体制而别尊卑。”这在中国,不啻开天辟地的革命了。

后来张之洞练自强军,也大量使用洋教练,但与李鸿章的消极引进不同,对于西式军礼,张是持一种积极主动大胆的态度来引进的。在《自强军西法类编》中,就明确提出:“相见之军礼宜仿德制,须各营恪为遵守。”在中外营官的关系上,要求:“各洋将与华营哨官彼此均宜礼貌相待,不得盛气相加。”对于洋营官与中国兵的关系,则要求:“洋员不能擅行鞭挞;官兵要相互礼待。”至于所用礼节,又详细规定为:“洋营官来,约离队六步,华营官出令立正。洋营官从左来,哨官排长兵丁等均向左看;若从右来,即向右看。”

到袁世凯练新建陆军,则又比张之洞往前跨越了一大步,不仅明确认识到军礼在练兵中的重要地位,“可见练兵之道,亦应由礼法认真讲求”,而且是“专仿德国章程”,可以说是完全彻底地西化、细化。比如关于官兵衣着,规定:“领队哨官长等办公时应挂刀,以昭敬重。其刀带务扣在军衣内,非至其住房不得解脱。切不准散归时饬差弁携带”。“官长兵勇所有衣钮俱要扣着,除非夏季炎热、破格允准,方可随便。”在规定官兵相见时的礼节时,要求:官长“谒见上宪时,手按刀鞘立正”。要求“所有本军正兵、护勇,遇见本军中外官长,俱应立正,以示礼仪。”新建陆军的这些作法,不仅使其军礼被细化,而且大大改变了清末一贯散漫的军容风纪。就象陈夔龙所称:“旧军诚不免暮气,新军参用西法,生面独升。”

再后来,朝廷以新建陆军为蓝本在全国普练新军,军礼被抬到一个更高的位置受到重视,第一个全国性的近代军礼制度----《陆军行营礼节》颁布执行,陆军西式军礼至此正式在队中奠基。从此以后,虽然军礼制度不断改进与完善,但迄今为止,再没有哪次改革能够超越这次军礼的革命。

可以这么说吧,西式军礼,是在清末伴随新的兵器、新的战术、新的编制、新的军衔等一系列军事革命而来的。它的革命意义,一是使新军的军礼与世界接轨,使之“通行便利,不独关乎戎政,抑其资以外交,故往往有此国之将,能率彼国之师,或数国之兵,共举一将之令,礼无或异,斯情易相联。”

二是建立起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基础上的平等思想,规定了不仅兵要向上官敬礼,上官也要答礼的制度,而且将跪拜请安等旧礼易为举手、举刀、举枪等新礼,既简易又尊重。这在今天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但在一百多年前,在当时封建思想还极其严重的清末,这场军旅文化的大革命,绝对值得十分万分地肯定。

二.旧时军礼的种类、动作要领和使用的场合。

旧军队中的军礼种类及使用场合十分繁冗,为节约篇幅,现仅将影视中常见的且又是今天我军已经不常见或区别较大的从中搜取并简要梳理、归纳,有些很生癖的一般情况下基本用不到的,不述。

1.注目礼。要领:《陆军行营礼节》规定:凡官兵见长官,无论向前、向左、向右看,均须振奋精神,以两目切注长官。视线不准稍有斜睨及俯视、仰视等弊。

使用场合:注目礼都与其他军礼结合使用,如立正礼、举手礼、举枪礼、举刀礼、正步礼等,都应结合注目礼使用,但一般说到的上述各种军礼,都省略注目二字,下文亦同。

2.立正礼。要领:两足跟靠拢,足尖向外如八字式,相距之度须在一直角线内。两腿挺直,两膝盖后挺,肚腹后缩,胸向前挺,两肩宜平,两臂从容下垂,两肘微弯,两手微向外张,无名指、小指平贴胯下,不可太紧。颈挺直,头端正,下颏向后收,切不准摇动偏倚,必须正而且稳,方为合格。

使用场合:清末新军规定,凡下级军官进入上官室内,距上官五至六步处,立正注目礼;队列中的徒手士兵接受上官检阅时,行立正注目礼;军队停止间遇有上官路过,队列中的徒手士兵行立正注目礼;上官进入下属室内时,室内官兵应听令起立,行立正注目礼。北洋军沿袭未变。

3.举手礼。要领:右手诸指靠拢,将食指中指加于帽之右边,手掌向前举,肘齐眉,体之上部稍向前倾,同时注目敬礼之人。到**时,“体之上部稍向前倾”取消,改为上身保持正直。

使用场合:新军、北洋军规定基本相同,即:军官在队列中遇上官检阅时,如未佩军刀,应行举手礼;军人行进间遇上官,应行举手礼;凡军人路遇军队或经过军队之旁,如带队官位尊于我,应行注目举手礼;军官路遇下级官兵行礼时,应行举手礼答之;军官检阅部队,俟军队敬礼后,应行举手礼答之;军官遇卫兵敬礼,应行举手礼答之;军人遇升降国旗、团旗,军官应行举手礼,散集士兵应行举手礼;军人遇荣誉军人路过,散集的士兵与军官,应行举手礼;军人路遇军人灵柩,散集的士兵和军官,应行举手礼。

4.抱刀礼。要领:用左手拢住刀鞘两箍中段,右手紧握刀柄,抽刀出鞘,肘右掣向上微曲,以手贴皮带为度,刀刃向前,刀背紧靠右膀,同时注目受礼者。新军、北洋军并规定,行抱刀礼时,将体上部稍向前倾。

使用场合:抱刀是与注目并用的一种最简单的礼节。清末新军规定,凡遇统制、统领检阅,马兵、陆路炮兵行抱马礼;凡军队驻止时,遇友邻部队通过,马兵、陆路炮兵应行抱刀礼;北洋军规定与新军同。国民政府时规定,除遇国民政府主席、军事高级长官、中央特派之校阅主任外的其他上级军官时,佩刀军官应行抱刀礼;骑兵遇校尉级军官检阅时,应行抱刀礼。

5.举刀礼。要领:右手将刀直向上举,刀身平面对准鼻端,护手齐肩,使刀锷与口同高,肘贴己身,同时向受礼者注目,必要时并目迎目送。

使用场合:新军规定,凡军队迎送简阅大员时,官长及马兵、辎重兵行举刀礼;凡值班卫兵对长官(上等官至统制止,本管长官至管带止),及佩上等宝星以及带队前来之官,持刀者行举刀礼;凡哨兵应站立之处,倘有长官及带队前来之官,已至六步内,持刀者行举刀礼;两支军队相遇时,秩卑之带队官应向秩尊者行举刀礼。北洋军沿袭未变。

6.撇刀礼。要领:右手持刀,先行举刀,再将右臂伸直,斜向外撇,刀尖顺右足方向下指,手掌向上,右手腕离右股少许,向长官注目直视。

使用场合:北洋军规定:军官抱刀时遇大总统或军旗时,除别有规定外,均应行撇刀礼。,但未见应用场合。国民政府时期规定:军官对于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军事高级长官或团旗,除另有规定外,应行撇刀礼;卫兵长在遇到武装部队经过时,或遇到营长以上长官经过时,应行撇刀礼;军官遇升降国旗时,应行撇刀礼;遇大阅时,军官对上报告或在检阅官经过其队伍前三十步时,应行撇刀礼;阅兵指挥官及团、营长、团旗到达阅兵台十六步处时,各连带队长官应行撇刀礼;行分列式时,各连带队官应行撇刀礼;阅兵指挥官离场时,带队军官应行撇刀礼。

7.举枪礼。要领:双手举枪,用右手将枪携至胸前,枪正面向后,同时用左手握表尺,下食指齐表尺座下端,拇指伸直,靠表尺旁,左上臂夹紧、下臂向前右横平,右臂向下左斜伸,中箍与嘴齐,枪筒对准鼻端,上下竖直,不偏不倚。

使用场合:新军规定:凡平行官带队相遇,停止时,步工兵行举枪礼;凡军队迎送简阅大员时,步兵、台炮兵、工兵上刀头行举枪礼;凡值班岗兵对长官(上等官至统制止,本管长官至管带止),及佩上等宝星以及带队前来之官,持枪者行举枪礼;凡守望兵应站立之处,倘有长官及带队前来之官,已至六步内时,持枪者行举枪礼。民国后,北洋军规定:军队遇大总统、副总统,无论停止间还是行进间,均应列队,待其行至队前三十步处,持枪士兵上刺刀,行举枪礼;军队遇陆军总长以下各官,停止间时,待其行至队前十步处,持枪士兵上刺刀,行举枪礼;军队参加祝典及祭典时,应列横队或纵队于祝典或祭典之前,持枪士兵上刺刀,行举枪礼;卫兵对于官佐应行举枪礼;卫兵对于简任文官以上,应行举枪礼。到国民政府时期,未再见举枪礼,凡北洋时用举枪礼的场合,改用扶枪礼。

8.正步礼。要领:听到口令,将左足跟提起,右膝盖力向后绷,合力将左足向前踢出,足底离地约二十五生的密达,足掌应平落地上,与右足相距须八十生的密达。左足落地时,右足跟随即离地面,亦复如左足之向前行进。走步时臂之上节应贴于胁际,下节须从容摇动,向前则两手皆不可过腰带,向后则右手不可过左脚之后,左手不可过右脚之后。每分钟内应走一百十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