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刘凤诰的挣扎(上)(2 / 2)

督抚天下 米洛店长 0 字 10个月前

与此同时的杭州,三年一度的乡试也重新拉开了帷幕,刘凤诰替了阮元出任监临,自然也在这一日早早到了杭州贡院,只是环顾四周,却也没有其他官轿。刘凤诰只得自己上了明远楼,独自在楼上等待其他主考到场,可直到过午时分,也没见其他人过来。</p>

到了未时前后,忽听得楼下脚步声响,一名二品官员踱步走了上来,见到刘凤诰,也略有惊讶的问道:“刘侍郎,不,刘宫保,真没想到啊,几个月前你我还在京中同朝为官,这些时日你放了浙江学政,本以为有些时日见不到你了,可我刚一到杭州,就听闻阮中丞不在,把这里监考之事交给了刘宫保。哈哈,能在此与宫保重聚,却也是缘分啊。刘宫保,这些时日,在杭州可曾见到文才出众的生员啊?若有那么一二,向我推荐一下,我评阅试卷之际,也好手下留情嘛。”刘凤诰见了这人,竟是朝中的工部右侍郎周兆基,看他出现在杭州,那自然是来浙江做乡试主考的了。</p>

看到周兆基礼数备至,刘凤诰也便还礼道:“周侍郎,您这话说得就客气了,我来杭州也不过数月工夫,对这里生员了解也不算多,却又怎么给侍郎介绍其中人才啊?既然皇上信得过侍郎,那由侍郎来亲自决定录取何人,方才公允啊。我才疏学浅,可是当不起这个大任呢。”</p>

“刘宫保何出此言啊,论学问,我可是从来自知,和宫保相差甚远呢。”周兆基也陪笑道:“不过既然来了,咱们备些茶点美酒,好好品上一番,才是正事,现下题我都出完了,也给他们刻印去了,后面还有什么事?这乡试从头到尾,可要整整九天呢,咱们都得在这里耗着,总也得有些消遣之物啊?更何况,我这还有评卷阅卷之职,宫保来这里监临,这不过就是走个过场嘛?”</p>

不想听到这里,刘凤诰心中又是一动,竟似有什么事物卡在了自己脖颈之上,让自己无法呼吸一般。</p>

“周侍郎……既然侍郎都这样说了,那我吩咐家里过来的下人,去取些茶和酒来。”说着,刘凤诰也不愿与他多言,便自下了明远楼,向附近偏室走去。</p>

只是一边走着,一边看着楼上之人,刘凤诰竟依稀觉得,上面那人并非周兆基,而是阮元。也就在这时,心中数月来的种种不平之意,竟是一浪接着一浪,渐渐涌上了自己心头……</p>

“为什么……为什么啊,我……我明明已经是太子少保了啊,可为什么……阮元,为何你的人生,便是那样的顺遂,我这一生,就是这样的屈居人下呢……”</p>

或许,自己和阮元的纠葛,从二十年前二人步入官场的那场己酉科殿试开始,就已经露出了雏形……</p>

刘凤诰出身贫寒,家中财力,仅供自己成学科考,更兼少时一年除夕,与家中亲朋燃放爆竹,不小心让爆竹炸伤了一只眼睛,虽不至于当场失明,却也留下了终身难愈的疤痕,从此,刘凤诰在同学之间,便经常被人冷嘲热讽。但他也从来是自强之人,受了嘲讽,便即加倍努力,所幸他读书天赋也不差,很快在科考路上连战连捷,这才一路进了京城,考过会试,只等保和殿上亲见天子。</p>

刘凤诰至今还清楚记得,乾隆五十四年的殿试之时,自己回想起一路科考种种心酸,往事萦绕心头,竟是迟迟不能动笔,那篇策论做得起来,也比其他考生慢了不少,直到日暮之时,尚有三行未能写下。依科考旧例,王杰、和珅等人便即准备收卷,可就在这时,乾隆竟从圆明园发来了诏旨,说贡生赶考不易,特许即将完卷的考生继续答卷,并赐烛一根,只要蜡烛燃尽之前交卷即可。自己当即向王杰恳求,保证三行之内便可完卷。王杰看乾隆发来了圣旨,也是不敢违逆,当即给了他一根蜡烛,烛未尽而刘凤诰已然完卷。也正是最后数行均无错误,刘凤诰才得乾隆恩典,一举拿下了己酉科探花。</p>

当时阮元只是二甲第三名,自己并未在意。可得了探花之后,刘凤诰又得知,自己在翰林院学习,尚有翰林散馆、翰詹大考两次考试,而且考试内容,再不限于四书五经。他少年时在萍乡家中读书,因家境之故,儒经之外的书读得少了些,这时为了报答乾隆特意赐烛之恩,除了加倍努力,再无他法。于是,那一年的冬天,刘凤诰几乎足不出户,在翰林院博览经史文集,只为两次考试再不给乾隆丢人。也正是那个时候,他意外发现,庶常馆中,竟还有一位叫阮元的同科进士,也搬来了翰林院里日夜苦读。而这个阮元,似乎在考取进士之前,便已精通十三经、文选、通鉴各部,甚至算学一道也有所长,而阮元对汉学惠戴各前辈,钱大昕王鸣盛诸史家,乃至西洋利玛窦、蒋友仁数算之道,同样了如指掌。自己平日与阮元交流不多,但阮元却也客气,看来并不排斥自己这个朋友。可阮元越是如此,自己心中却越是自卑,只觉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阮元。果然,散馆之际,阮元得了第一,而大考之时,阮元又是一等第一名,自此飞黄腾达,早早成学政、任巡抚。但即便如此,阮元对自己这些老同学,却是谦逊不减当年,更何况后面大考之时,自己也得了二等第一,很快升任四品,即便不如阮元,也总是光宗耀祖了。是以一连十年,自己也只当阮元是可以深交的好友,并无妒羡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