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二章 舍我其谁(2 / 2)

这两部影片的成功让好莱坞一夜之间醒悟,原来3d电影也是可以赚钱的,此后主流制片公司的3d商业电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迪士尼、环球、二十世纪福克斯都加入了这股洪流,迪士尼还把这种电影带进了迪士尼乐园,展现了3d技术在娱乐业中的其他应用前景。

不过——

随着3d影片产量的增多,影片质量开始良莠不齐起来,有些影片制作周期只有两个星期,其效果可想而知。再加上当时的技术仍有大量不足,对银幕、角度、放映都有着苛刻要求,因此只过了一两年,3d电影就成为了明日黄花。

一九五五年随着《怪物复仇记》的下档,这个短暂的“3d黄金期”宣告结束。

直到七十年代,环幕电影、球幕电影、iax巨幕电影纷纷诞生,而3d电影技术也有了长足发展——以前的3d电影需要两台放映机同步把画面投射到两边的银幕上,稍差一点都会严重影响观看效果,但随着阿兰·西里芬特和克里斯·戈登发明的“立体视觉”专利技术出现,这一难题得到了解决。这种技术可以把左右两只眼睛看到的画面交替地印在一套普通三十五毫米电影胶片上,放映机以四十八帧/秒(通常速度的两倍)的速度放映,放映镜头前加上一个周期转动的遮光板,于是两套画面交替出现,不过由于视觉延迟观众并不会察觉。

而第一部使用“立体视觉”技术制作的3d影片是一部色青片《空姐》,该片以十万美元成本赚取两千七百多万美元的票房,令人诧异地成为了电影史上最卖座的3d电影(按照比例算),在它的带动下,整个七十年代的3d电影多半是些成人电影和恐怖片,甚至还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

可惜——

技术的发展并未带来内容上的长进——很长时间以来立体电影最大的致命弱点就是有技术无情节,人们看3d电影就如同看马戏,纯粹图的是一个新鲜劲儿,这使3d电影一直只是作为一种电影附属品而存在,从未作为电影业的主流。

进入八十年代后,3d电影的题材开始变得丰富,故事片、纪录片、恐怖片、动作片纷纷以3d为卖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九八一年的西部片《枪手哈特》,影片中的拔枪、射子弹、飞刀等扑面而来的镜头让很多观众惊出了一身冷汗。

整个八十年代早中期诞生了大量的3d电影,如《13号星期五》、《鬼哭神嚎》、《大白鲨3d》等。

不过即便是如此,主流电影人对这种形式的电影依然抱有排斥的态度——一方面3d电影有很多艺术水准的确不高自降身价,另一方面3d技术的局限性依然很大,还达不到他们对电影高品质的要求。

所以,在新鲜感散去之后,3d电影再次被观众打入冷宫,以至于很长时间内人们只能在一些游乐场所才能看到这样的电影。

作为一个先知先觉的人,徐存自然是知道3d电影是电影的必然趋势,而且它也许还能挽救已经有些颓势的香江电影。

另外,身为一个电影人,身为一个两辈子的电影人,徐存也有义务促进电影行业的发展。

这跟利益无关,纯粹就是个人的兴趣爱好,就像上一世的卡梅隆、斯皮尔伯格、杰弗瑞等好莱坞的几大巨头一样,他们在成名之后都是数字3d电影的拥趸,斯皮尔伯格和卡梅隆更成为身体力行的先行者——上一世,斯皮尔伯格在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就制作了《大白鲨3d》,卡梅隆早在九六年就曾为《终结者2》制作了一支迷你的3d电影续集。

而与卡梅隆、斯皮尔伯格、杰弗瑞等人相比,在促进3d电影发展方面,徐存还有三大优势:

第一大优势,上一世被3d大片轰炸了多年的徐存对3d技术太了解了,远不是卡梅隆等还在摸索的人可比的!

第二大优势,徐存知道《侏罗纪公园》是一部受全世界观众喜爱甚至是吹捧的好电影,用它来推广3d电影绝对是无往而不利!

第三大优势,如今的徐存不差钱又势力大成——现在,徐存已经在全世界绝大多数电影场市大国都拥有院线,一个命令下达,就能让这些电影院、戏院全都进入到3d时代,这可是即使是巅峰时期的卡梅隆等好莱坞巨头联合在一起都做不到的事!

所以,徐存敢说:“促进3d电影发展,舍我其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