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招惹来了十万清军主力(2 / 2)

事情就是这样吊轨,两样要求都不高的基础素质在偌大的大明同时具备的群体居然少的可怜。不管是从一线士卒培养出军官还是把读书人招进将校堂进行系统性培养,最少得三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下定决心来解决这个问题,三年后才有可能出成绩。三年时间,对目前的朱由检来说实在是太过奢侈了。</p>

“方正化、从现在起,凡是笔试成绩过三十分的一律招入将校堂,不过他们不能用将校堂原有的标准进行教学,要开个为期半年的基础强化科,这些不符合既定标准的入堂学员,要进行六个月系统的教学,考核合格后、方编入原有的教学序列,进行高层次的军事教育。不合格的裁汰之,若是他们有意进入新军从普通士卒干起也行。”叫来了方正化等人,给他们安排了最新的招生规范。</p>

军官的标准不能再往下降了,再降还不如从一线士卒提拔。一线士卒的文化知识确实很差,但他们有战斗经验,勉强提拔成排、连级军事主官还是能将就着用的。</p>

人家清军、还有一些军头们的基层将领大部分是文盲,不也照用不误吗?用识字的军士当基层将领,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战斗素养就天然比文盲成长起来的带兵官强,而是因为这些人可以不用经过长期的战事淬炼,就能大差不差的管理起基层战斗队伍而已。军校的作用不是培养名将和悍将的,军校的作用是为了大量培养基本具备军事素养的基层将领的。说白了,办将校堂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新军军官的整体基准线。</p>

“刘理顺、让侍从室拟中旨、发往新军所有排级以上单位,无论是战事有多繁忙,一定不能放松对士卒的识字教学科目,即使是前线没有条件,也得想办法创造条件。朕对新军的要求是参军两年,必须完成扫盲任务。扫盲率是军官提拔的重要标准之一,不容懈怠。另给勇卫营幼军营传旨,幼军的训练标准严格按将校堂标准执行,不可打任何折扣,这事朕会亲自盯着,侍从室这边也得安排专人盯这事,不容懈怠!”</p>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咪咪阅读!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www.mimiread.com 】</p>

刘理顺之前是詹事府的人,后来太子南下,詹事府的一部分人留在了京城,组建侍从室的时候,内阁就把这部分闲人打发进了侍从室,反正从级别上来说他们最合适。朱由检在安排侍从室干活的时候,发现刘理顺这人头脑灵活,办事有条理,就让他干些大秘书干的事,算是行政助理吧。</p>

问题短时间内没法解决,哪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从娃娃抓起、从一线抓起,谁让老朱家的先人们留下的家底只有这么多哪。造成这种局面,还是和老朱同志的省钱思维有关系。不管是文职官员、还是武职官员,老朱都是给了点政策,然后让民间自己来承担基础教育的事。然后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事情就偏理了轨道。也不知道为什么,老朱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民间怎么沉淀了那么多优秀的将领。不光老朱自己是历史奇葩,他手下的将领们也基本上是古今历史上出身最低的一批名将。可就是这帮出身南方的贫民,却创造了一个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奇迹,有人甚至能长驱大漠和蒙古人打骑战而不落下风。</p>

没有老朱那么好命的朱由检,只能用笨办法来解决问题。正当他准备展开军事教育基础工程的时候,出关作战的曹若海传来了紧急军情。满清派出了由多尔衮亲大哥阿济格率领的十万大军,已经和曹若海部接触上了。十万清军突然出现在了关外,这不在朱由检的意料之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