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只靠新军阻住口外清军(2 / 2)

“陛下、只靠两师新军和唐通部,是不是有些太过托大?敌众我寡,还是妥善处置为好。”周延儒对皇帝这个大胆的布置很是担心,他觉得人家清军来了近十万,你却用三万多大军就像拖住,实在是有点太高估自己了。</p>

“太师莫要担心、我军现在在密云一线就有三万多人,歼敌可能不够,但阻敌够用了。调勤王军过来助阵差不多也要一两月时间。有这个时间、朕觉得还不如再练一两师新军划算。”</p>

调兵不如练兵,也就朱由检能说这话。他现在基本上对练兵有了信心,从目前新军反馈的情况来看,从民间招兵有三月时间,差不多就能成型。说实话调来的勤王兵,很多还没有训练上三个月的新军靠谱。</p>

“陛下、臣觉得不调勤王兵入京师也行。但密云口外之战得派重臣前去督阵,不然战情朝廷难控。”陈新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新军的战力他见识过,新幕的士兵不知战力如何,但有之前的老卒在,挡住清军问题不大。上半年六千多新军就让清军陷入了苦战,这次有两万多,情况只会更好。</p>

不过作为兵部尚书,他现在谋划的是要让这支新军进入兵部的管控下,可不能让其完全听命于皇帝,这样的强军不在兵部控制之下,兵部不就成了聋子的耳朵吗?</p>

“督军?朕看还是算了,自萨尔浒之战,甚至之前的入朝抗倭之战始,从朝廷派出去的督军除了添乱可曾取得过什么战果?让没真正掌过军,指挥过大军作战的人过去当主帅,这事以后都要杜绝。任何事都是有章程的,不能胡来。国朝在这事上吃了无数亏,可你们居然是记吃不记打!”</p>

“陛下、话不能这么说,用文臣督军是国朝先例,怎么能说是添乱?虽然近些年确实多有败战,但军阵之败岂能全怪督阵文臣?让数万兵马赴外作战,若是没有督阵之人,难免有不测之事发生,不可不防。再说国朝的文臣督阵,也不全是败绩,在中原战场的孙白谷还勉力苦撑着大局哪。”陈新甲被皇帝的话给逼急了,什么叫派文臣督阵除了添乱再无用处?这不是一杆子把文臣全打死了?哪怕是没有理由,也必须强行找理由将这事驳回去。</p>

【推荐下,咪咪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 www.mimiread.com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p>

“孙白谷是文臣不假,但人家是一步步经历战事慢慢淬炼出来的。岂能和一般人比?眼下的朝廷里有那个是经历过无数战阵的?哪怕你见恒也是强于赞画而疏于战阵,用人当用其长而避其短。拿短迎长,岂有不败之理?要不朕下一道旨,从中原将伯雅调到密云去作战?”</p>

朱由检的一番话说的在场众人鸦雀无声,连陈新甲的军事能力都给否了,这话可就没法聊下去了。</p>

“好了、此战由刘元斌任总指挥使、曹若海任副指挥使兼前敌指挥使,唐通、兵部侍郎张凤翔、密云知县宋应升为副指挥使,组成密云口外战区总指挥部。所有军略由战区指挥部合议定夺,若是有分歧以总指挥之令为最终意见,其他人依令执行即可,分歧等战后圣裁。在交战时,前敌指挥使曹若海掌军令,赐尚方宝剑、无论何人战时违军令立斩之。张凤翔除了在指挥部任副指挥使以外兼任大军后勤主理,与宋知县一道全力协助刘总指挥使解决大军作战的军需调度问题。”</p>

不设文人和太监监军,但也不能把人家兵部全撇过,最终朱由检还是从兵部找了个侍郎,让他进入作战指挥部,代表兵部帮着刘元斌解决一些后勤协调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