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大战在即(2 / 2)

朱亭又点点头:“是啊,对付这朱元璋可不是简单的事,肯定要比对付陈友谅要困难。”</p>

李丰年:“领袖,不管怎么样,我们在苏北都要坚持,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啊。”</p>

朱亭又:“我们的兵力有限,不要分兵,这里不适合打游击,被朱元璋的骑兵包围了就无法发挥我军的远程优势。所以我们就在金陵和金陵码头这方圆百里之内做文章。”</p>

李丰年:“领袖英明,我们兵精粮足,据守这两处的兵力充足,只要不打野战,看他朱元璋有什么办法攻城。”</p>

朱亭又:“传我命令,金陵城留守一万兵马,徐州城留守五千兵马,剩下的两万兵马都屯于金陵码头,我要让朱元璋尝尝金陵码头这现代化的堡垒的防御体系。”</p>

李丰年:“是。”</p>

李丰年刚想出门,又想到了什么:“领袖,您的意思是不是让两万新送来的部队屯兵金陵码头?”</p>

朱亭又:“亏你跟了我这么久,新兵当然是放在金陵城里了,不接受战火的洗礼怎么成为老兵?我的五千近卫不要动,其余新兵都拆散了编制到原先的部队中,然后驻防在金陵城和徐州城。”</p>

李丰年:“是。”然后下去操办军务了。</p>

朱亭又想到不久就可以见到历史上的明太祖朱元璋,心情十分激动啊,因为作为朱氏子孙,朱元璋一直是自己心目中十分仰慕的英雄豪杰,朱元璋出生于赤贫的农家。他在1328年10月21日生于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明光市赵府村),他的幼年非常困苦。他的父母和祖父母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方设法找一个地方做佃户,以便在这块干旱和时疫肆虐的土地上过仅能餬口的生活。他在他父母的四子二女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以外,其余孩子都因家庭无力抚养而已送人或嫁出。</p>

到了14世纪30年代淮河地区已经变成了红巾军叛乱的摇篮,它的弥赛亚式的教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遭受痛苦折磨的人们的支持。人们相信,在这个最黑暗和孤寂的时刻会发生转变,重新出现明教的光明,而弥勒佛会从西方极乐世界来统治这个世界,使人们的命运来个戏剧性的乌托邦式的改变。年轻的朱元璋的外祖父一一个算命先生和在13世纪70年代反抗过蒙古最后征服阶段的汉人军队的老战士给这个童子的耳朵里灌满了魔法事件和高度冒险的种种奇妙故事。这些就是朱元璋幼年成长时期的环境。1344年当朱元璋16岁的时候,在5月份和6月份的三个星期内,时疫并伴随着夏季的蝗虫和旱灾夺去了他家大部分成员——他的父亲、母亲和还生活在家里的已婚的长兄的生命。他的长嫂及其幼子和另一分居的已婚哥哥是除他以外仅有的幸存者。苟活下来的人因太穷而不能很好地埋葬已逝的亲人,更不用说去抚养朱元璋了。10月末,他因此被送入了附近的一个佛教寺院做小行童,当杂差,以实践他在幼儿生病时他父亲许下的愿。与此同时他已长大成人,变成了一个高大强壮的小伙子,其显著特点是脸面有皱纹而痘点斑斑,颚部突出,这副奇异的样子使人望而生畏,而且看起来预示将来有不凡的品质。</p>

就是这样一个寒门子弟最终能统一天下,其杰出的能力不言而喻。</p>

朱亭又深知兵不如朱元璋,将也不如朱元璋,唯一有优势的就是火器方面,一定要扬长避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军械优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