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记者招待会(2)(1 / 2)

医道无涯 石头汉子 0 字 2022-02-03

 主持人说了几句客气的话,然后就请了一位经济学家来分析林海刚才的讲话那位学者略微思索,道:“宏观调控实际上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中央和政务院对这次宏观调控发现是早的,措施也是果断的。虽然我们不能说,如果我们不及时调控,今天的经济就崩溃或者怎么样了?但是肯定地说,如果不调控,经济要健康持续地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比如说钢铁产业不可能无限制地发展,发展过多,铁矿石就可能短缺。据我所知,我们的铁矿全国目前的存量资源90亿吨,其中辽安地区就占50%。那么他钢厂怎么办呢?就要依靠进口,依靠进口运费是昂贵的,同时出口国要抬高价格,那么你炼出一吨钢需要多大成本,这都是可以算出来的。你的钢铁价格是高的,会不会影响其他方面的价格,物价上涨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首先要肯定,这次宏观调控是很有效果的,多数的企业、多数的地区感觉是比较好的。有几组数字可以证明:首先,全年gdp的预测可能是9%,或者是9%多一点;财政收入预计增长20%;农民增收的幅度根据有关资料是11.4%,实际增长是6%;城镇新增就业可能达到第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回落,前三个季度与第一个季度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回落了15%,钢铁水泥投资增幅分别回落了65%和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新增13%,进出口贸易大家都知道,今年很可能突破1.1万亿美元,再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一直控制在4%以内,就是说,人们原来担心出现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这种情况没有出现。

这几组数字给出一个印象,华夏经济继续保持了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势头。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宏观调控就结束了,或者我们可以鸣金收兵得胜回朝了。宏观调控取得了成效,并不意味着宏观调控已经结束,就经济运行而言宏观调控永远是一个主要课题。

我说宏观调控是一个常态性的东西,就像我们总要在万有引力下在地球上生活,走路的时候也得找一个平衡啊,但讲常态不意味着作为宏观调控这个特定的词提出来,一直就要得很紧。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随着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观念不断地更新,特别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应该如影随形地在我们的经济生活里经常闪现。就好像我们的路走熟了,还要想办法走得直一点,尽管可能左右摇摆是不可避免的,终不至于大起大落。”

另外一个学者却是忽然向林海提问:“有人说,2000年是‘电荒’年,而在电荒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煤荒’。根据煤炭工业协会的预测,1999年我国煤炭仍将有8000万吨的缺口,供应紧张的局面将继续存在。林海主任认为在煤炭紧缺的现象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什么?”

林海微微蹙眉,其实这个问题不是他分管的类别,发改委有一位专门的副主任还兼任着国家能源局局长,这事是他管的,但他今天没来。于是林海也只好硬顶上了回答道:“从煤炭产业本身来说,这几年来它的投入比较少,生产增长能力比较慢,新增加的可开采的储量也都比较少。而且很多煤矿的生产条件比较差,所以今年以来,一出现煤炭供应的吃紧,就造成了煤炭生产比较被动,不太容易适应突然增加的需求,你让它增加更多的煤炭的产量是不太容易做到的。

因为它的基础已经比较薄弱,但这方面可以说不是很主要,更主要的原因是国民经济的高增长,带来了对煤炭需求的大幅度的上升,所以煤荒主要原因在煤炭之外,尤其是电荒。电力要吃掉煤炭产量的50%-60%。

电力今年以来增长了10%以上,它就必然带动对煤炭的大量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增长起来之后,从煤炭方面说,它会提高煤价。因为市场需求增加了,按照市场规律,按照价值规律,这个价位应该反映这样一种变化,但是从电力企业这个角度说,他们又不太愿意承受、承担煤价上涨这样一个因素,因为在我们国家煤炭的价格已经放开,是市场调节的。而这个电价没有放开,是由政府来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