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辽东攻略(1 / 2)

逆流伐清 样样稀松 6998 字 2019-09-11

 所以,充分发挥水师威力,以大军沿着长江一路向东推过去,最后把江浙清军一举全歼,便是朱永兴和参谋们反复商议后,所作出的最有握的取胜策略。

但计划虽是如此,却也不是一成不变。由于南昌清军的存在,明军如果继续沿江而进,攻打武昌的话,侧翼面临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南昌清军可以北进,夹击武昌城下的明军;还可以西进,偷袭岳州或长沙。

谨慎依然是朱永兴的性格特点,他在与郑王刘体纯会面,详细交代了讨朔军以后的作战特点和任务后,赶回岳州坐镇,立时做出了战略调整。

征朔军向岳州收缩,与荆州的友军成犄角之势,既防范武昌清军进犯,又使岳州无虑;殄朔军择日由岳州出发,东进赣省,兵逼南昌;派人传令,荡朔军由萍乡、宜春向北进兵,攻击南昌;抚州的魏君重的灭朔军第一师,吉安的征朔军第一师,两师会合,由西南进逼武昌;长江水师分一部沿江出动,袭扰武昌,使武昌清军不能全力增援。

战略主动权掌握在明军手中,时间也对明军有利。武器装备正从后方源源运来,讨朔军和伐朔军正在组建、换装、训练,破朔军正在壮大满编,水师陆战队正在扩大编制,江浙的反清暴动正在蔓延……

当然,采取稳步推进、控制节奏的战略战术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因为朱永兴并没有把目光局限于大江以南,而是在布局天下。在清廷看来这个要地,那个重点,在朱永兴看来不过是大棋盘的一角,可以缓取,可以暂不取,这对整个大布局来说,并不是什么急所。

目前正在交战的大江以南且不说,从甘陕、河南。到山东、直隶,再到京师、辽东,一个通盘的作战计划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当中。不仅仅是纸面上的筹划,还有物资的囤积。人员的使用,军队的调动就位。可以说,每一个明军的行动,都是在为这个大布局服务。

朱永兴虽在岳州坐镇,但所指挥的却不只是周围作战的明军,从广州不断送来的密信情报,使他不断调整着每一颗棋子,天下大局也是愈来愈清晰。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老奴一战(萨尔浒大战)而王基开,洪太一战(松锦大战)而帝业定。殿下欲刺以封喉一剑,必决战于松锦。反其道而行之。”吴三桂面对着地图,手指在上面划来划去,反复思索着,嘴中喃喃自语。

萨尔浒大战、沈辽大战、松锦大战是清朝开国史上的三块里程碑,反映了清朝崛兴史三次重大的历史转折。

萨尔浒大战是明清重大军事冲突的开端。标志着双方军事态势的转化——明辽军由进攻转为防御,后金军由防御转为进攻:沈辽大战是明清激烈军事冲突的**,标志着双方政治形势的转化——明朝在辽东统治的终结,后金在辽东统治的确立;松锦大战是明清辽东军事冲突的结束,标志着双方辽西军事僵局的打破——明军顿失关外的军事凭借,清军转入新的战略进攻,为破山海关、定鼎燕京、入主中原。奠下基础。

而朱永兴的大布局便是不中规中矩的北伐,却是截断辽东与中原的联络,将满清主力消灭于中原。这个计划看似有些异想天开,但仔细研究之下,却是有其一定的理由,以及成功的依据。

首先。满清入主中原后,辽东所剩的兵将不多。都忙着去中原繁华之地享受,谁还愿意呆在苦寒之地。而且满清是不准汉人至关外垦荒居住的,那是他们留着作退路的存在。他们想着有一天,在中原混不下去了。还能回到关外去。

所以,如果按照历史上正常的北伐步骤走,满清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很可能大肆劫掠,并带着大量人口和财物退出关外。然后在山海关、锦州、大凌河等地派兵固守,给明军收复辽东制造很多的困难。

其次,朱永兴对沙俄充满了警惕,不希望退至关外的满清有与沙俄勾结的机会。在历史上,沙俄唆使挑拔并支持分裂势力向中国蚕食是其惯用的伎俩,蒙古噶尔丹、阿拉布坦等叛乱,背后都有沙俄的影子。如果满清败退关外,形势自然与历史上不同,成为沙俄的棋子,向重复江山的大明骚扰进攻是完全可能的。这样一来,明军想要收复辽东,势必要面临更大的困难,更复杂的形势。

朱永兴曾对这个超乎常人想象的作战计划有过形象的比喻,叫做“前防狼,后打狗”。狼是指中原的满清,狗则指留在辽东的清军。一大一小,一强一弱,便是狼和狗的差别。

清兵入关后,盛京地区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设盛京将军一人总辖之,下设副都统四人、副都统衔总管一人、城守尉八人、协领十五人、防守尉两人、佐领一百三十一人、骁骑校二百余人人;主要驻防地为盛京、兴京、凤凰城、义州、牛庄、锦州、金州、辽阳、熊岳、复州、宁远、广宁、铁岭、开原等。盛京将军属下共有八旗官兵七千余人,算上家眷,约有近十万之众。

没错,七千余兵将便几乎是辽东的全部军力,即便动员家眷,再加上黑龙江流域的清兵,兵力和战力又能提升多少?按照兵法上所说“避实击虚”的话,兵指辽东,倒也不算违背。

而一防一打,则更突出了作战的特点和方式。一旦切断了关内关外的联系,对于辽东便是进攻,对于关内便是防御。这是在分析了两边的实力后,得出的结论。先打弱,后击强嘛,这也是合乎兵法之道的。

当然,这个大布局的设想非常宏大,如果成功,一举定天下也不是奢望。但在实现的过程中却还有很多的困难要克服。

首先是大兵团的战略机动,以及能够保证粮草、弹药等物资的供应。明军现在能够动员的大小船只有数千艘,如果走海运的话。应该能够满足运输的需要。为了尽量不出纰漏,朱永兴的想法是在济州岛或山东的长岛和登莱建立物资基地,以便在运输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变数。

运力能够满足,但物资却需要囤积。不仅仅是粮食、弹药。还有为低温环境下作战所需的被服、棉衣等物。还有兵员,朱永兴认为最理想的战略是在山东开辟新战场,然后在山东至少招募到一个军的兵力。闯关东嘛,山东人是最多的,渡过渤海湾就是辽东,在气候适应方面,山东人是最适合在辽东扎根,最适合在低温环境下作战的。

其次便是骑兵部队的组建。西北有晋王的镇朔军,东北呢!朱永兴的想法是从镇朔军中抽调部分军官,再招募各军中善骑者。然后在济州岛利用朝鲜代买的马匹进行封闭训练。至少要有三千左右的机动骑兵,征战辽东才更有把握。

最后还有各种小的方面,比如侦察勘测要登陆作战地区的海情、潮汐、暗礁等情况,这个任务已经交给长岛假扮海贼的明军分舰队去完成;比如参战军队的集结、登船地点,如何保密;如何尽量地调动清军。使其防守力量更单薄;如何制造假象,使清廷能够继续呆在北地,难以下决定逃回老巢……

现在马上就要过年了,朱永兴的计划是经过一年的准备,在后年的春末展开行动。从春末到冬初,即便是南兵不适应气候,也能打上多半年的时间。就算不能彻底消灭鞑虏。在辽东建立稳固的根基,也应该不是问题。

正因为有这个大布局的存在,朱永兴才采取了稳进的策略,既能多消耗清军的力量,还能不把清廷吓着。就象解放战争时,四野暂不入关。从而把傅作义集团稳在了平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