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经济学(1 / 2)

 “现在,你们懂了吗?这就是我所想表达的,这就是我为什么说,这是陛下建国以来最大的败笔了。”

朱雄英没有再继续添加大明宝钞,而是抬起头来,看着众人,淡淡问到。

果不其然,除了蓝玉从一开始的愤怒,到兴奋,再到现在的一脸问号,剩下的人,却都是一脸的沉重。

尤其是朱元璋,一言不发,但是脸色却是十分阴沉。

“孙子,照你的说法,咱大明宝钞就是一张废纸了?”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啊?”

李善长也忍不住叹了口气,追问起来。

眼前这一幕,让众人都惶恐不安起来。

咱大明印发的宝钞,竟然会变成一张废纸,一分不值?

这要不是朱英这小子用如此浅显易懂的例子让咱明白的话,等到他们自己发现,怕是天下就要大乱了吧!

“没错,你们说的很对,咱大明宝钞会变成一张废纸,根本原因就在于,朝廷乱印乱发,导致大明宝钞持续贬值。”

朱雄英叹了口气,对于这一幕,他实在是不想看见。

毕竟自己以后可是要接手大明的人,这烂摊子早点收拾总比晚点收拾好。

事实上,朝廷的户部再印发大明宝钞的时候,压根就没意识到这个严重的问题,对于印发的数量,也从来都没关注过。

等到发现大明宝钞贬值了的时候,朝廷已经回天乏术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大明宝钞贬值,最后变成擦屁股都嫌硬的废纸一张。

“朱公子,还望你能仔细讲解一下,这其中的缘故。”

吴琳第一个站了起来,朝着朱雄英恭敬行礼,刚才一口一个小子的叫着,如今已经用朱公子来称呼他了。

“行吧,送佛送到西,咱就跟你们好好讲解一下。”

朱雄英闻言,点了点头。

反正这大明以后是自己的,自己要去南洋砍人,也要仰仗这些人,早说总比晚说好,甚至以后都不用收拾这个烂摊子了。

“你们刚才应该也发现了,大明宝钞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到底价值几贯铜钱,而在于它的购买力,也就是它能买到什么。”

“这是大明宝钞的特性,独特且唯一,咱们可以称之为钞能力。”

朱雄英撸起袖子,正要去墙上写字,转头却没有找到柴火棍。

好在朱标察言观色的本事十分到位,早就把准备好的毛笔递了过去。

朱雄英十分赞赏的看了看朱标,这才继续说了起来。

“刚才也都直到了,朝廷印发大明宝钞,数量要严格控制,要跟市面上的商品成正比。”

“商品够多,那么大明宝钞才可以多印发一点,反之,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商品不够多,那么大明宝钞就要少印发一点,反之,就会造成通货紧缩。”

“因此这大明宝钞的数量,要跟商品数量成正比,当商品不够的时候,朝廷就要回收多余的大明宝钞,防止大明宝钞贬值,引起通货膨胀。”

朱雄英一边说着,一边提起毛笔,在墙壁上,写下了八个大字。

分别是通货膨胀,以及通货紧缩。

李善长跟吴琳,也不知道从哪掏出小本本,赶紧把这两个崭新的名词,给记了下来。

至于朱标,早就比老李跟老吴先一步,记了下来。

“朱公子,这所谓的通货膨胀跟通货紧缩,它们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呢?各自又有什么弊端呢?”

太子朱标一边记下来,一边一脸好奇的追问起来。

“问的好!”

朱雄英点了点头,竖了个大拇指,给朱标点了一个赞。

“咱们先来讲这通货紧缩,当市场上只有货物,而没有大明宝钞的时候,那么百姓需要交易的时候,就只能采取以物易物的形式了,这十分不利于市场的发展。”

朱雄英指着墙壁上的字,缓缓解释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