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个月到2岁,典型的情况是,婴儿在母亲离开房间时会哭“分离焦虑”,等她回到房间里来到她身旁时。当然,有一些临时的差别使一个婴儿比另一个婴儿更焦虑;奇怪情形的发现都是一些总括。如果一位陌生人进入房间时不笑也不说话,7个月或者8个月大的婴儿会看看母亲,过一阵子后会哭起来“陌生人焦虑”,尽管在3个月或者4个月时,同一个婴儿也许会笑起来。陌生人焦虑在几个月之内会消失,可是,分离焦虑却持续升高,直到第二年的早些时候,然后在全年的时候里慢慢消失。</p>

对这两种反应的出现和消失有好几种解释,可是,最为广泛的解释是,随着心理能力的增强,婴儿能够更好地估量不同的情形。陌生人焦虑在婴儿获取了回忆与其它陌生人在一起时的愉快经验的能力时,会慢慢消失,而分离焦虑会在婴儿能够理解母亲会回来时慢慢消失。</p>

安斯沃思原来的目的是要看看婴儿在其母亲不在时会有何等样的反应,可是,她未曾预料地发现,他们在母亲回来时的反应却更有意思。有些婴儿很高兴看到她回来看自己并抱紧自己;其它一些却不理甚至回避她;更还有一些辗转不安,如果母亲想抱她,她或者踢腿,或者打她。安斯沃思把这第一种现象百分之七十的一岁婴儿有此行为叫做“安全依恋”,第二种叫做百分之二十“避免焦虑的依恋”,第三种百分之十叫做“焦虑抵抗依恋。”</p>

深入研究了这三种类型之后,安斯沃思和其他一些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说,避免依恋是在母亲的情绪未完全表达出来时发生的,抵抗依恋是在母亲在对婴儿需要表现出不一致的反应时发生的。还有其他一些研究人员认为,避免及抵抗型依恋是很多因素造成的,比如母亲的性格特征、缺乏表达、对做母亲的消极感情、对婴儿的厌恶以及对婴儿哭声和需要粗鲁反应。</p>

公平地说,有些心理学家发现这些分类和解释太过标准了。杰罗姆凯根就是其中之一。</p>

孩子的母亲如果一向是专注和关爱孩子的,但她同时又成功地培养了孩子的自制力和对害怕心理的控制,则当母亲离开时,孩子就不太可能会哭起来,当她回到房间来的时候,孩子向她接近的可能性也小些。这样的孩子就被分类为“避开型”和“非牢固型依恋”。对照而言,如果孩子的母亲一向采取保护态度,不坚持让孩子“挺过去”,则孩子有可能会哭,母亲回到房间里也可能会朝母亲跑过去。这样的孩子就被分类为“牢固型依恋”。</p>

在他自己进行的一次研究中,凯根发现,表面上对婴儿不那么牢固地依恋的母亲一般在外面有事情要做,尽管心理学家们可能会认为,这样的母亲是不太注重教育的,但是,她们也许是在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并使婴儿能够处理分开的问题。使孩子依恋更牢固的母亲也许会过分保护孩子,因为阻碍了他们自己内在安全感的发育。</p>

最近的一次有价值的研究利用“奇怪情形”衡量113例一岁大的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情况,5年之后再评估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健康情况。两者都是通过问卷形式进行的,一份给他们的母亲,一份给他们的教师。在一岁的时候对母亲的依恋牢固一些的男孩子中,他们当中只有百分之六的人出现了精神病理学的迹象。在对母亲的依恋不那么牢固的男孩中间,有百分之四十出现了这样的迹象。出于不明了的原因,女孩子没有显示出在早期依恋类型与后来的精神病理学方面的联系。研究小组很小心地得出结论说,这些结果“部分地支持了这样一种假设,即,早期母婴依恋关系的性质预示着以后的社会情绪功能的发挥”。</p>

研究情绪发育的大部分工作都集中在生命的头两年,这样做也是相当有理由的。按照新泽西医学及牙科大学儿童发育研究院的迈克尔刘易斯及其同事的说法,主要的情绪喜悦、害怕、愤怒、悲伤、讨厌及惊讶在生命的前半年就出现了,次级或者“派生的”情绪窘迫、移情和也许包括嫉妒在内是在第二年的下半年出现的,其它一些次级的情绪则骄傲、羞愧和内疚也相继出现。由德拉华大学的卡罗尔伊扎德及其同事和学生所做的一些婴儿录相面部表情研究,已经得出了相关的一些成果。</p>

直到10年以前,发展心理学家们一直都还没有情绪发育理论,现在,他们已经拥有好几种理论了。在不同的议题上,这些理论彼此有些不同,最为重要的区别在于,情绪的发育是否主要因为某些具体的神经线路的成熟,还是因为情绪行为及其表现的社会学习结果。在两种观点中,情绪都被认为是通过学习而有具体的形式的,可是,一种观点认为,主要的决定因素是成熟,另一种观点认为是认知能力和培训的结果。我们来看看各方观点的一些证据:</p>

首先看看成熟观:</p>

十几年以前,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的一组研究者着手确定孩子身上利他主义或者关照别人的思想最早出现的时间。他们把孩子放在玩乐组和放在家里进行观察。利他主义是一种以移情情绪为基础的行为;这个小组预期在孩子6岁时看到这种移情最早的迹象,这是心理分析理论所预测的,可是,他们可以看到,更早一些的孩子早到3岁的时候在看到别的孩子处在疼痛和不高兴的状态中时会出现哀伤的表情。研究小组尝试更小一些的、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他们让母亲在家里当着孩子的面假装痛苦的样子,或者发出窒息般的咳嗽。小组成员之一卡罗琳扎恩瓦斯纳博士说,小组本身都大吃一惊,他们发现:“哪怕一岁的婴儿,如果母亲发出哭声,他也会表现出哀伤的样子,在再大几个月的孩子中,我们会看到对别人关心的表情,这绝不会出错。”这些反应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而且会以可预测的形式在不同岁数相对可预测的阶段表现出来。“在我看来,”她说,“不管经验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有机体的确是固定安装好了的,其倾向是要以移情的方式作出反应。”</p>

[迈克尔刘易斯等人认为移情作用出现的时间更晚些,可是,这种差别真正的所在也许就在于,移情到底是以看见哀伤时表现出哀伤早期的发育,还是以有帮助的试图来决定的。</p>

其次,我们来看看认知.发育观点:</p>

有人使用了一种奇怪的办法,这种办法最早是20多年以前用在儿童身上的。在一个孩子的鼻子上不引起注意地敷些口红,然后把孩子放在镜子前面。20个月以前的孩子中,大多数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用手去摸镜子里出现口红的地方。到20个月或者更大一些的时候,大多数孩子会模自己鼻子上的口红。这表现出现了自我的意识;孩子意识到,镜中的图象就是自己。最近,迈克尔刘易斯及一组同事利用镜中口红的办法发现了窘迫最早出现的时间和原因。他们报告说,大多数摸涂有口红的鼻子的孩子也会有窘迫的表情标准是:窘迫的微笑、把头扭开和不安地摸自己的身体,而不摸自己的鼻子的孩子却没有。这个小组的结论是:</p>

考虑自我的能力即以前称作自我意识或者参照性自我的东西是自我出现的最后一个特征,其发生时间约在生命出现的第二年的后半年而且也是形成所有象窘迫感这类的自觉情绪的认知能力。</p>

这样看来,对成熟观和认知一发育观来说,两者都有很好的证据,人们怀疑,真理可能就是这两者的混合。</p>

性格发育长期以来一直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它的影响是父母的教育方式。研究者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研究过这个问题观察、问卷、实验、相关性分析而他们的发现一向就受到媒体的即时关注,对一些文人也是极为熟悉的。在这里,我们忽略过往的抚养风潮,只简单地看一下,就发现有很多经久考验的发现成果。可是,我们得注意,基因倾向和外在影响都对性格发育构成重大影响,列在这里的父母行为及孩子</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