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文正的事,朱元璋仅告诉马氏,马氏也感叹不已。
道:「此儿就是个性刚强了一些,过刚就易折,都是你把他逼到临界,才受不了疯了!」
朱元璋道:「唉!我也不想如此啊!我也少了一个大将,少了一个得利助手,他那大都督的位置,还不知道给谁?唉!给谁都麻烦!」
而众群臣们回到建康的第一件事,就是再次地劝进,劝进朱元璋称「王」啊!
不称王,目前朱元璋仅是「公」爵,所有人的官阶都要比人低,尤其比起东边邻居张士诚「吴王」的属下,次了一阶,比现在西方正在征讨的伪「汉帝」陈理,更次了二阶;毕竟他们一个是「王」,一个是「帝」啊!
朱元璋其实想当王,想很久了,先前一直不敢称王,是势力大小,怕大元朝廷派大军下来,就什么都没了。
后来,努力蓄积实力,听闻察罕已死,本就有些称王的欲望,不过益都叛变的田丰撑没多久,就被灭了,可见大元朝廷还是很有实力的。
后来大宋朝廷来求救,就这么一念之差,真跑去救了下来,没让其「自然」败亡。
而那韩林儿更是不识相,虽然追封了自己祖上三代,都是公爵,三个「吴国公」,但就是不晋封自己为「王」,制书都先下来了,难道退回重改,也就错过了一次机会。
之后,更是忧心陈友谅率领大军,攻打洪都,逼迫自己出兵,进行两阵营的大对决。
不要说六十万,就算实际只有三十万,也打不赢,因为,打听到的消息,是巨舰连延数里…!
陈友谅建造了「这么多」艘巨舰,排在一起,大江江面都要占满了,竟然等到出兵攻打洪都,才探得消息,当初情报部门都是在做假的!
要不是刘基适时回来,这场大战,朱元璋其实是打心眼里的不想去战,必输无疑。
私底下心里倒是很佩服「伯温先生」,「亲眼」看着这如此多的「巨舰」排列开来,当时竟然还能面不改色,提出应战之策。
对朱元璋来说,占据地利死守建康,才是上策。只不过如此一来,便要失掉好不容易攻占下来的江西等广大领地。且接下来,陈友谅必定会再率舟师大军而下。
也因为与汉军对决,让朱元璋本来想称王之事,又耽搁了大半年。
眼下群臣们又来劝进,西边的陈汉朝,看来是如刘基所言,已成不了气候,只是百足之虫,虽死尤僵,等先生守丧回来,再去将他灭了。
而大元朝廷,对东边的张士诚自行「称王」,既然都不闻不问了,想来自己应该也可以顺应时势,当然就是:称王吧!
只是称什么「王」?自己早已被封为吴国公,祖上三代也都是吴国公,晋升为「吴王」理所当然,最为适宜。
不过,隔壁的蟑螂也称「吴王」,实在是欺人太甚!
不管啦!「吴」的国号是自己先用的,否则,连祖上三代也要改「吴」国公的头衔。
好!我朱元璋就是要称王,称「吴王」。
于是自大宋龙凤十(大元至正二十四)年正月起,天下间便有两个「吴王」。
一个是东边的吴王张士诚,大元朝下自封的吴王,也有说是「东.吴王」。
一个是隔壁西边的吴王朱元璋,大宋朝下自封的吴王,也有说是「西.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