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逆我者亡(1 / 2)

 孔胤植就是上任衍圣公,也是现任衍圣公孔兴燮的父亲,伪顺治三年的时候死在了北京的衍圣公府。孔兴燮继任衍圣公后,并没有呆在北京,而是回到了曲阜的孔府,原因在于他父亲降清时天下大势还不明郎,清廷是否能彻底击败明朝还是个未知数。而孔兴燮接任衍圣公后,明朝虽然新立永历,但江南江北主要省份几乎都已沦陷,清廷坐稳江山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所以他才立即从北京赶回曲阜。毕竟,相对于北京的衍圣公府而言,曲阜孔府才是孔家真正的势力及影响所在。

孔兴燮也真是得了其父孔胤植的“真传”,也得了孔府千年立世不倒的“真经”,在满清尚拥有北方数省的情况下就巴巴派弟弟孔元贞前来镇江,这行径和孔胤植当年早早就出朱示,供奉大顺永昌皇帝龙位如出一撤。

不过相较父亲孔胤植,孔兴燮还是保守了些,没敢在孔府门口设香案,直接宣布归明,而是秘密遣使,毕竟太平军离曲阜最近的兵马都在几百里外。

孔兴燮的心思自然瞒不过周士相,这人现在就是两头下注,明朝赢了,他早早就派弟弟来表达归顺之意,新朝这边肯定会善待他孔兴燮。要是清朝没输,他依旧是大清的衍圣公,就算清廷知道他和南边联络过,也不会要他性命,反而会安抚于他。毕竟曲阜孔家可不单单是衍圣公,更是大成先师的继承者,也是天下士绅的表率。动了他孔兴燮,就是和天下儒生做对,清廷再愚蠢也不会做出这种事情来。

只可惜,孔兴燮遇到的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他的一张热脸贴到了周士相的冷屁股上。周士相根本不重视,也根本不会再承认曲阜孔府以及这个所谓的衍圣公。在他的计划中,曲阜孔府将会被连根拔起,从此世上再无衍圣公。

徐应元虽说这几年已经被周士相的种种“奇论”给洗了脑,但事关孔圣后人,事关曲阜孔府,他难得清醒苦谏周士相,认为绝不能废儒,更不能不承认衍圣公。不然的话,不管南方还是北方,天下间所有的读书人都将不会支持大明,甚至于皇帝及朝堂上所有的文官也不会支持周士相。

强烈反对的同时,徐应元倒是提出一个方案,那就是将来北伐成功后,可以将衢州南孔重新迁回曲阜,以南宗代替北宗这个软骨头。

所谓的南宗,指的是孔子第四十八世孙袭封衍圣公的孔端友在金军占领中原后,亲率族人随高宗南下,赐家于衢。宋亡后,伪元忽必烈让孔氏后裔由衢州迁回山东,衢州孔洙以其先人在衢为由不去山东,并且愿意让爵给山东孔氏(北宗),从此南宗彻底定居衢州。明灭蒙元后,南宗这一支世袭五经博士。

徐应元这个方案看起来十分的稳妥,并且更易得人心,因为孔氏南宗相比北宗几无污点,让他们代替北宗,无疑能够树立曲阜孔府的正气和气节。这个方案的背后,则是徐应元所坚持的不可废儒。

周士相听了有些心动,这个时代毕竟不是他的前世,儒家思想对于人心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不管是朝堂还是乡野,孔圣这两个字有着远超过皇帝的威望。更重要的是,所有读书人,或者说每一个识字的人,理论上都是孔圣门人,是儒家弟子。因此他想彻底废儒,革新政治,建立新学,等同与天下读书人做对。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人敢做这件事。唯一做的那位,身死之后立即被反攻倒处,以至污名数十年。

对于儒家思想,周士相虽是秀才,可实际也是半吊子,理解得并不深。可他很清楚,现在这个时代的弊端百分百都是由儒家思想延伸而来,诸如民间的宗族、朝廷举士的科举,治国理念等。

儒家就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两千年来,这个筐里装的不再是孔子原先的思想,而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理念。

统治阶级的利益必然损害百姓利益,儒家需要统治者支持,必然就要为统治者服务。由此,这门学说已经扼杀了汉族的创造性和开拓性。至少,在眼下,已经彻底成了束缚明朝向前发展的枷索。

周士相要改革科举,要立新学,要以新学取士,更要培养新的军功阶层,将汉族被打断的脊梁重新接起来,使之能够重新傲立东方,并且在这个大航海已经到来的时代和西方人争夺,那么就必须废儒。因为儒家已经和这个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将其彻底废除,那么周士相做的种种措施,都不过是在腐烂的地基上砌墙补洞,哪怕勉强建立起一座大楼,未来,总还是要塌的。

这个世上,有背叛阶级的个人,却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

已经取得统治权的儒家中,可以出现几个“离经叛道”的,但却不可能所有人都背弃带给他们地位和利益的儒家。

顾炎武这个大儒,便是“离经叛道”的一员,他的学说,其实跟儒家的传统思想完全不同。儒家提倡忠君,顾炎武在南都却公然提出虚君,甚至在大讨论时,认为天下事完全可以由有本事的人处置,皇帝大可以不要。

这,在周士相听来,肯定是深为赞同的。可在别的儒家弟子听来,那就不亚于是杀他父母般了。

黄宗羲等人为什么会在南都得到那么多官绅的支持,可以说整个南都城中,包括首辅郭之奇在内的八成官员,都是强烈反对顾炎武的虚君一说的。其本质就是顾炎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儒学已无用,但他却在儒学身上挖了个洞,这个洞要是不补上,那么儒学的统治地位肯定会受到重创。

读了一辈子圣贤书,拜了一辈子的孔庙,突然有一天,这圣贤书成了废物,这孔庙成了万人唾骂,人人厌恶的所在,叫这些人如何想,如何看?

顾炎武的失败在意料之中,他的对手是所有读书人,是大明朝所有的官员和士绅。自古一个新思想诞生,必然会遭到旧学说的猛烈反击打压。这和思想本身是否正确无关,完全是利益在作祟。

顾炎武的失败让周士相也彻底放下了对读书人的幻想,他以为顾炎武就算不能在南都立足脚根,也能吸引相当一批士绅来投,从而能够聚拢出一支符合他齐王殿下理念的新官僚集团,如此,他便能有一支可以帮助自己落实政策的官僚队伍。哪怕将来真的有一天,他想取明自代,也有一帮人给自己摇旗呐喊。

现实,却再一次无情的打击了周士相。哪怕江南清欠和三大案严重削弱了江南的士绅集团,哪怕现在镇反运动杀的人头滚滚,可这些读书人们还是不肯低头承认自己的无能,承认自己所学的无用,承认国家有今天,完全是他们的责任。

从前,组建“统一战线”以团结反清力量,一直是周士相最重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