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墙式冲锋的精髓在于组织、纪律和训练,骑术已经退居其后。弱点则是在上阵前需要组织的时间,就象步兵不能结成战阵的话,就会不堪一击。</p>
游牧民族或渔猎民族的骑兵的长处在于骑术精湛,单打独打或是以少敌多,也会凭借骑术和武技,占据很大的优势。</p>
其实,这和步兵列阵作战也是相似相近的道理。一群乌合之众,乱糟糟地与对手作战,十有八九会被打得满地找牙。</p>
而要避免仓促迎战,孙应元所说的加强侦察,提前有备,自然是正确的。有了望远镜,再加上得力的哨骑,确实能极大地弥补缺陷。</p>
皇帝所建议的加入枪骑兵,利用火枪的远程投射,起到掩护和争取时间的作用,也有一定的道理。</p>
龙骑兵,或者叫枪骑兵,既有机动能力,作战时还能远程射击,又能下马结阵近战厮杀。这样全能的兵种,其实才是朱由校要大力发展,并已经付诸实践的。</p>
步兵学会骑马,十天半个月,最多一个月也就可以了。没错,只是骑马赶路,又不要纵马冲杀,训练时间很短。</p>
只要战马数量足够,粮草供应得上,只在辽东,便可以很快装备起十数万的枪骑兵,火力加机动,足以与建奴抗衡。</p>
之所以暂时没能实现,还是在于粮草物资的限制。不是钱财不够,也不是买不到,而是运输有瓶颈。陆路消耗太大,海路也达不到那样的巨量。</p>
解决的办法有没有,当然是肯定的。只要辽东光复区稳固下来,安置的辽民就地耕种生产,就能有相当大的补充。</p>
但现在显然还不具备条件,一是光复区并不大,二是安置的辽民自给自足都是问题,要靠朝廷运送粮食,怎么能有净产出?</p>
目前辽西、辽南、辽东所增加的战马和骑兵,除了海路运输物资外,还向蒙古诸部购买了牧草。</p>
这也就是向辽东派出飞骑,被限制在一万两三千左右的原因所在。要等到入秋再开赴辽东,也是在辽东物资屯储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采取的行动。</p>
粮食物资是有,但运上去的速度和数量不够,这也是古代运输条件下所不可避免的困难。</p>
隋朝征高句丽,唐太宗征高句丽,都是因为后勤供应的问题,而久攻不下。两朝历经数十年,才终于灭了高句丽,消耗人力物资无算。</p>
所谓“千里运粮,十不存一”,古代的运输的耗费就是如此巨大。或有夸张之语,但也确实证明了后勤保障的艰难。</p>
</p>
朱由校不想和隋炀帝一样,动员规模庞大的民众运送粮草物资。就只能采取唐太宗征高句丽的策略,限制投入辽东的兵力,而在加强军力上作补偿。</p>
精兵强将,装备精良,粮饷充足,朱由校只能尽全力保证这几点。当然,在他看来,能做到这三点,明年平辽之战的胜利,已是可以期待。</p>
对此期待,朱由校划分了三个标准:彻底剿灭建奴,平辽战事结束;获得决定性胜利,建奴成为山贼土匪般的存在,四处逃窜;大获全胜,建奴折失过半,只能苟延残喘。</p>
这三个标准带给朱由校的喜悦自然是不一样的,可分为狂喜、大喜、小高兴。</p>
可不管达到哪一个,朱由校都认为可以大大地松口气,把精力转移到对付即将到来的大灾害上。</p>
哪怕明年的大反攻还没有结果,朱由校也有了缓纾民困的计划,并将在今年实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