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正国本(圆五)臣请去职闲住(1 / 2)

大明元辅 云无风 0 字 2023-03-11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为什么高务实回答这句话之前还得朝朱翊钧看一眼呢?因为这怀抱中的朱常灏虽然已经被陈矩称呼为“小爷”,但毕竟此时皇帝并未亲口说出这句话,那么高务实就不能理所当然地完全按照太子来对待他。

这就不得不说一下有明一朝对皇子的教育问题了。大明因为常常被后人认为奇葩皇帝多,从而使人认为明朝的皇子教育很有问题。

其实不然。至少从制度层面而言,大明对于皇子的教育是有比较系统的规定以及不少“惯例性安排”的。

有明一朝的皇子要接受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学前教育”和“正规教育”两个范畴。其中“学前教育”基本上是后妃教育和宦官教育。

一般而言,中国历代皇族宗室子弟从一出生便生长在深宫内苑,没有达到一定的年龄是不允许出宫的,而一般的朝臣和侍讲人员也不能进入后宫内庭,大明当然也是一样。明朝宫廷内的幼小皇子就处于这种状态下。

于是,诸幼小皇子的启蒙教育通常便由太后、皇后及其生母来承担了。当然,本身这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普遍情况,不仅皇族,其他世家大族、地方豪强甚至普通家庭,大致都是这样的模式。

那么,后妃能管好小皇子的启蒙教育吗?一般来说其实是可以的。

太祖的皇后马氏“仁慈有智鉴,好史书”,“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由于马皇后自身对史书古训掌握较好,她对小皇子的读书教育也十分严格。

众所周知,明清时期以程朱理学为国家的正统思想。洪武年间就已“诏以熹书立于学宫”。所以,对于朱熹的作品及思想,大明的皇帝们都会想尽办法让他们的子孙去学习钻研。这其中,朱熹的《小学》在大明宫廷里就是非常重要的蒙学教材。

马皇后以《小学》为范本,在教幼子识字、学习规范礼仪的同时,也给予他们一些道德品质的约束。而成祖仁孝皇后徐氏,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当时人称她为女诸生中的人杰。

那么,马氏、徐氏这样聪慧贤达的皇后在明朝算少数吗?倒还真不是。有载:“本朝仁孝皇后着《内训》,又有《女戒》,至章圣皇太后又有《女训》,今俱刻之内府,颁在宇内。”

可见,后宫女子尤其是太后、皇后,她们大多出身在中下级官员家庭,自己也是读过书的,即便早年读得不够,入宫之后也有读书的机会。

因此,她们把宫中原有的启蒙教材加上自己的感悟编成警醒幼子的书籍及话语,立于内府之中,让诸幼子耳濡目染,从而达到学习借鉴的目的。

你也许想说她们的学问水平恐怕高不到哪去,这话或许不假,但这样的学问水平只用来给幼小的皇子启蒙,那是再怎么也够了的。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些太后、皇后对小皇子们管教严厉,比如朱翊钧他生母李太后,这个不必再说。总之,小皇子们的学前教育第一站,就是后妃们的教育。

然后就轮到宦官教育了。这一点是大明朝少见的与朱元章无关的制度。朱元章在稳定大明江山后,以史为鉴,为防止宦官局面的出现,他在宫中安置的宦官内侍不到一百人,并颁布祖训规定宦官不能穿外臣的衣服,不能兼任文武大臣的头衔,而且宦官的衣食住行都应该在内庭里,从而限制了宦官的人身自由。

朱元章还命人立一块铁牌在皇宫门口,上面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是很显然,这项立意良好、抑制宦官的政策并未持续多久。到燕王朱棣靖难成功而登基为帝后,他多委任宦官出使、监军、分镇及安排臣民的大小事情,并选教官进入内庭教宦官识字。

到了正统初期,“太监王振于内庭开设书堂,选翰林检讨正字等官入教,于是内官多聪慧知文义者。”自此以后,宦官的文化水平逐步提高,并由专门教育机构内书堂为其教育提供后盾。而相应的,幼小的皇子在未出阁教育前,除了后妃教育外,宦官对皇子的教育也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环。

由于内庭的宦官侍从每天都和宗室幼子在一起,他们的一言一行对皇子成长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成祖时期,宦官大多“占对娴雅,成祖爱之,教今读书,涉经史,善笔札,侍仁宗东宫。”

宦官在内书堂学习的有《四书》、《五经》、《大学衍义》及《贞观正要》等。这些知识的学习对幼子的辅导教育是有一定作用的。比如,宪宗的儿子朱右樘从小在内庭里长大,于是只能和太监相处,在他九岁时,便有有学问的太监口授《四书》及古今政典给他听。

当然,宦官的知识水平到底还是有限,只能教授给皇子比较表面的知识。因孝宗和宦官接触较多,在他继位后,孝宗又选派宦官刘瑾来侍奉东宫太子读书。刘瑾自小奸诈,口才也好,会读书识字,又经常通过悱弄取悦太子,孝宗就对刘瑾更加器重。

世宗朝时期,则命知书识字稳重的老成宦官陪伴皇子读书、识字及学习宫内的基本礼仪。比如隆庆早年一直没有机会正规获得教育,主要就是由太监陪同读书。

直到后来嘉靖成活下来的儿子越来越少,嘉靖迫不得已,才命当时的裕王出阁读书,并派了高拱、张居正、陈以勤等人教导裕王,隆庆这才接受正规教育。也正因为隆庆此时才知道以往自己学的东西有多浅薄,所以后来对他的“班主任”高拱才会那样尊崇和信赖。

至于原历史上在神宗朱翊钧之后总出文盲一般的皇帝,那更多的是一种意外。比如泰昌帝朱常洛因为国本之争迟迟不能出阁读书,当了皇帝又立刻驾崩,导致他的儿子天启帝根本没有完成学业就匆匆继位,木匠皇帝由此而出。

至于崇祯“圣君”朱由检,这位爷本来只是信王,朝廷压根没有为他安排储君教育,从小学的都是如何做好一位混吃等死的好藩王。

谁料他皇帝哥哥划船掉水里,才二十三岁就因为感冒发烧(可能)死了。朱由检陡然捡来一个皇位,自己却根本不会当皇帝,偏偏还自认为学富五车,于是就把能犯的错犯了个遍,终于把大明朝各种纤芥之疾生生十几年就养到了病入膏肓。

说回来,皇子的学前教育这一块一般来说跟外臣关系不大。就算朱常灏将来的学前教育,理论上和高务实也没什么关系,除非他偏要干预——比如给朱常灏挑选大伴什么的。

不过,正规教育——即皇子“出阁读书”,那就和高务实有关系了,尤其是在朱翊钧刚才这般表述之后。

“皇子出阁读书”分为两类:皇太子出阁读书和皇子(亲王)出阁读书。这里要划重点,前者和后者的之间的轻重差别非常、非常、非常巨大。

皇太子出阁读书乃是天下大事,上到皇帝下到群臣,对此都极其关切,对于皇太子读书的讲官那也是精挑细选——这一点看朱翊钧当年和高务实读书时的讲官规格就知道了:“班主任”首辅高拱、成国公朱希忠,“常务副班主任”申时行。

与之对应的寻常皇子或未成年亲王出阁读书,那就是走个过场。除了嘉靖朝的裕王之外,其他基本上随便敷衍敷衍也就是了——当然,一开始的时候还是重视的,比如朱元章对此还是挺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