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印度洋海战(1 / 2)

 若是两年前,或许张弘斌会选择和欧罗巴的那些小国扯皮,托他一两年时间,期间多少让出一些利润。

但如今情况已经不同,他已经不需要继续等待下去。

一则:张弘武决定要前往美洲,打下一片属于他自己的江山。张弘武如今不过才三十几岁,依然是年富力强之时,再加上张弘斌也给了他不少的保健品,估计活到七八十岁不成问题。这个武痴之前在军部憋得太久,他需要好好发泄一下自己继续多年的军事才干,所以他选择了分封他乡,依靠自己的能力建立一番事业。

当哥哥的要去实现自己的王国梦,那么当弟弟的岂能不帮衬一下?再说,自己有如今这样的成就,何尝离得开家里人无私的帮助?以前,出于各种理由没办法回报,如今那么点小事情,理应帮忙。

二则:随着魏国隶属于共和国,大量的魏国百姓也移民到了共和国境内,甚至有一些选择了出海,或许到台湾海南岛定居,或者直接跟着船队,来到了越王岛成为了越国的新成员。明末人口本来就超过两亿,陕西山西这些地方,因为最早遭到叛乱,以及经常会遭到鞑子的南下入侵,所以人口相对少一些,但湖广、广西、贵州之类的地方,人口却是非常的多。

再则,所谓的两亿,其实很大程度是指统计出来的人口,还有大量投身在地主名下的佃户还没有计算。真正计算完毕,华夏或许足足有四亿人口不止。扣除需要移民到缅甸行省、台湾岛和海南岛的百姓,剩下的百姓又再次让共和国的工人人数饱和。饱和的结果,就是工坊给出的工资会降低,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合理的调控也是国家的主要职权。

故而,经过仔细的裁定,国会已经做出决定,移民三十万人,到西藏地区充实地方。同时迁三百万人,到南洋各地定居。同时新征召十万陆军,作为驻军镇守在南洋各地。

是的,实际上国会已经做好了,把南洋彻底纳入华夏人民共和国地盘的打算,只是威廉先一步出来叫嚷而已。

《日报》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件事情,当然站在国家需要的角度来描写的话,自然是威廉如何如何不客气,如何如何嚣张跋扈,使得皇帝陛下霸气侧漏,进而大手一挥发动了这次正义的战争。为什么说是正义?就如同张弘斌所言,南洋一直都是华夏的番邦属国,是向华夏称臣的。称臣的最初原因姑且不说,只说这件事情存在,那就可以了。

藩属国被这些欧罗巴野蛮人占领,甚至还灭掉了不少藩国。这还不算,这些欧罗巴蛮子,居然还因为畏惧旅居南洋的华侨,故意煽动,并且配合南洋原住民,对侨民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其中干的最狠的,就是西班牙这个混球。

自己的华侨在海外被人欺负,被人屠杀,身为宗主国,身为华夏子民,你们可以容忍不?

不能,舆论开始被这样引导。于是自然就有下文:既然不能容忍,那就战吧!让那些胆敢欺负我华夏子民的蛮夷,尝尝铁血的报复,共和国要用它们的鲜血,来祭奠那些被他们杀害的华夏子民。当然,一比一是不可能的,一比一百都是一种仁慈的表现。至于被煽动起来报复华夏子民的南洋猴子,共和国会教会他们什么叫做礼仪,而这个过程会出现什么意外,这就很难说了……

宣战完毕,整个共和国也进入了战备状态。威廉这厮自然第一时间返回印度,在那里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当然,这个时候的东印度公司还是一家比较正规的公司,至少他不会出售鸦片……或者说不会以出售鸦片为主要业务。直至后来被英国占领印度,并且把印度作为殖民地之后,其开设的东印度公司,在确认没办法通过贸易撬开闭关锁国的满清,却发现鸦片很受欢迎可以赚取大量利润的情况下,才开始公开贩卖大批大批的鸦片。

说到底,还是利润使然罢了。

为了应付这次的谈判,葡萄牙、荷兰和西班牙三个国家组织了三百艘战舰前来这里。这三百艘战舰里面,其实正规军才有一百来艘,其他的都是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横行的海盗船。甚至于为了这次的战争,这些欧罗巴强盗们,还把刚刚崛起,主要依靠海盗私掠来提高国力的英国给忽悠了进来。

英国此刻刚刚开始进入起步状态,还没有办法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故而无奈之下,只能派出了为数不多的海军,前来助阵。其实说穿了,就是在顺风仗的时候,帮忙摇旗呐喊,甚至抓着空子开两炮。但若是情况不妙,第一时间就走人,绝对不会逗留哪怕一秒钟。

这次他们集结在这里,其实也是一种观望态度。若是共和国愿意分享利润,那么一切好说,直接去南洋和华夏赚一笔钱再回去,这一趟也就没有白来。最重要的是,华夏那么多先进的技术,都是他们眼红得要死,却没办法得到的。若是这次能够得到,就算什么利润都没有,那他们也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