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大概也怕他不归,在诏令里罕见地不自称“予”,而如此说:“军师外破,第五伦内畔,左右亡所信,不能复远念郡国,欲呼弟与计议。”</p>
“我年老毋適子,欲传弟以天下!”</p>
不知道第几遍读这句话,王邑是且喜且悲,忍不住眼泪流了下来:“君辱臣死,兄有难,弟焉能不助?陛下啊陛下,何以言此?”</p>
他也算为新室建立呕心沥血,此刻扪心自问,任王莽如何雪藏,自己对堂兄的忠心,却无半点悔改。</p>
“回,必须回!”</p>
王邑做出了抉择,只是三十万人啊,还在攻城,怎么撤是个大学问,许多败仗就发生在撤离期间。</p>
他有个想法:“我且不宣扬此事,而是让后军准备撤退,前军继续攻城,等夺取昆阳关后,屠戮贼众,留数万人守,以绝追兵。如此即便绿林贼破了宛城,也会被此地阻挠一些时日,在我回师扫平第五伦期间,尚能确保洛阳不失。”</p>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很快,布置在外围的游骑,给他送回了一封在东边截获的书简。</p>
“宛城已破!刘伯升与更始帝将十万大军,旦夕将至!?”</p>
屋漏偏逢连夜雨,王邑顿时大骂道:“严尤老儿,汝半年都撑住了,为何不多挺几天?”</p>
那还打个屁,至此,王邑将心已大乱,也不细辨这消息是真是假,扼腕叹息道:“功败垂成,功败垂成啊!”</p>
都怪第五伦!</p>
他昆阳城也不打了,只让攻城的前锋速速撤回来,昨日星陨鼓起来的那股气顿时泄得一干二净。</p>
又因王邑不敢与众将明说,导致三军狐疑,听闻大司空要撤兵,一时哗然:“究竟出了何事?”</p>
结合其子忽然抵达、窦融被捕等事,诸将校尉背地里猜测纷纷。</p>
“莫非是天子驾崩了?”</p>
“或许是匈奴入寇,威胁了关中。”</p>
就是没人能想到忠孝第五伦头上。</p>
王邑知道如此下去对军心不利,但他更不敢将事情公开,将军校尉们的家属,多在常安,必然人心大乱,甚至会作鸟兽散,只能以将令强压。</p>
只令留下数万人看着昆阳,就前队改后队,开始匆匆撤退。若再晚走几天,别说常安撑不住,他们也可能会被北上的绿林军主力缠住,欲脱身而不得。</p>
王邑打算将部队拉回洛阳就食,自带精锐数万入关,与各路勤王之师合击第五伦……</p>
“必斩下此儿头颅当鞠来踢。”</p>
……</p>
“新军撤了!”</p>
其实昆阳城中守卒,待援不至,已是在苦撑,就差最后一口气,只欲投降。如今望着撤走的新军,顿时如蒙大赦,伤痕累累的绿林、汉兵喜极而涕。</p>
而在昆阳以东半日路程外,亦有数千军队抵达,迎风飘扬的“汉”字炎旗下,正是赶赴定陵、偃城求得援兵的刘秀!</p>
听闻斥候来报,说新军开始撤退,原本不太情愿去以卵击石,多亏刘秀苦口婆心才肯出兵的众将面面相觑,马武更是大喜:“文叔将军的计策起作用了?”</p>
原来,王邑斥候截获的“宛城已破,汉兵十万将至”,不过是刘秀胡乱写的,就是为了乱敌军心,但也没想到效果这么好。</p>
“莫非是发现了我军,故意引诱?”</p>
刘秀也十分意外,只大着胆子,与冯异、王霸等十三将,带三千精锐为前锋,逼近观察。</p>
新军的斥候分卒已无战心,见到他们来竟是匆匆后退。等抵达一处高丘,刘秀登上去一看,见到了一生难忘的光景。</p>
船大难掉头啊,三十万大军来时迤逦上百里,撤退时亦然,得分出踵军、大军、左右分、后军来,全撤走起码是后天的事了。营垒顾不上收,许多攻城器械直接不要了。在人心浮动的情况下,更加剧了混乱,秩序一团糟,还有壮丁乘机逃跑。</p>
这狼狈样,就算是装的,也已经弄假成真了。</p>
诸将和校尉们欢天喜地,觉得此役居然不战而胜,真是幸事,只需要坐等新军离开即可,但刘秀观察了半响后,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断。</p>
“打!”</p>
刘秀手指正在陆续撤退新军:“敌人暮欲归舍,三军恐骇,若以精兵翼其两旁,疾击其后,敌人必败。”</p>
“诸君。”</p>
真正的胜利,从来不是靠等待、天象白白得来,而是要由人,去努力争取的!</p>
他看向众人,他眸子里闪着异样的光彩:“这是一举覆灭新室大军的最好机会!”</p>
刘秀做出了预言:“请相信我,这一战,将奠定天下格局!”</p>
……</p>
PS:出门晚了些。</p>
明天补除夕欠下的更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