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各有行动(1 / 2)

裂土美利坚 古龙岗 0 字 2021-07-22

 郭金章之所以知道日本人不会拒绝,一方面是因为通过对军事方面的改革,日本已经开始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通过唐州在日本的情报人员所投递回来的各种信息,他发现,日本开始出现经济危机了。</p>

日本于1868年实行“明治维新”,从此走上工业化道路。但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几乎没有海外殖民地,所以它严重缺少资源、资金和市场。而此时日本典型的状态是工业主要以棉纺、生丝为主的轻工业,重工业几乎还没有什么发殿。但中国、朝鲜等最近的市场又被价廉物美的英国货占据着,勉强出现了个正在改革的东北,也被美国和唐州先伸手拿下。所以他们的工业产品销路有限。所以在明治维新的初期,日本国内农业人口依然高居75%,并且极其贫困。以致于许多日本家庭送女儿去南洋卖淫。而到了今年,也就是1890年,日本终于因为缺少市场而出现第一次生产过剩。</p>

郭金章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尚武的民族精神导致日本统治者产生了从老牌强国手中抢夺市场和原料来源地,重新划分世界权力结构的企图,并将这种企图付诸实践。而这个时候,已经落伍于世界步伐的清朝就成了“案板上的肉”,日本极其有针对性的军备计划很有效。不久之后,1895年的甲午战争,日本成功打开了中国市场,并获得了中国的资源、赔款以及台湾、辽东半岛等殖民地,“日货”开始为中国人所熟悉。甲午战争造就了日本多年的繁荣,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上涨。从此,日本尝到了通过武力化解经济危机的甜头,以致于后来他们又如法炮制,发动日俄战争,在著名的对马海战中获胜并占有了满洲和朝鲜;至此,日本正式成为世界强国,并且经济开始新一轮腾飞。</p>

不过日本并没有因为这两场豪赌似的战争而成为世界一流强国。郭金章虽然不是很清楚那一段历史,但通过分析也可以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产品应该是没有取得技术领先的地位,丧失了竞争优势,加之中国民族企业开始崛起,他们的市场再一次被压缩。所以,到了199年,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他们的工业产值大为缩减,国内也大范围的失业,从而使他们再一次拾起了武力化解决经济危机的手段,并在19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并由此刺激了日本经济持续数年的腾飞。而这个时间长度应该是6年,也就是由191年到197年。</p>

可以说,纵观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历史,这就是一个通过武力化解经济危机,获取生存空间的典型。虽然在二战以后,只要美国仍然足够强大,日本就只能受控制的发展,做小弟,不可能有翻身机会,但现在还不是五十多年以后呢。</p>

经济危机,日本自身无法解决,就只有将之转嫁。而日本现在显然没有直接转嫁经济危机的能力,那就只有使用武力。如此一来,腐朽无能的清朝自然就成了他们的第一个对象。</p>

本来郭金章的打算是想让日本快一些跟清朝打一仗的。因为这个时候的日本还没有多么强大的实力,而清朝则不同,刚刚经历了一场对外战争,虽然只是受雇出战,可由此,这个腐朽的国家也重新竖立起了一丁点儿自信。而此时的北洋水师也肯定比原本甲午海战的时候要强一些……多方面的因素加起来,嬴的可能性应当很大。可是,再考虑一番,郭金章却放弃了这种想法。因为战争并不只是实力的对比。清朝比日本真的强很多吗?不见得。日本人很疯狂,一旦打起来,可以拼上老命,不顾一切的赌上国运,可清朝不行。清朝的统治者们,包括李鸿章,都缺少一种决绝的气势。而更重要的是,此时的清朝就是一个巨大的烂摊子,虽然比日本强,可负担也远超日本。而且,清廷从上到下都极其担心对外战争会引起国内的乱局,就像中法战争的时候一样,明明占了优势,却因为担心法国舰队袭扰沿海,造成南粮无法北运的局面而选择了不败而败的结局。由此,郭金章对清朝并无必胜的把握。</p>

所以,经过思考之后,他决定将这场战争的时间推后。</p>

可怎么推后呢?</p>

他想起了几个月以前刘永福向他发来的一封电报。电报的内容很简单,就是想通过他向美国政府多要些抚恤。原来,受雇于美国政府前往菲律宾剿灭当地起义国的清兵在棉兰老岛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短短不足半年的时间,就付出了将近三千人的伤亡。这还没算因为水土不服而生病的那些。</p>

郭金章对那个岛并不熟悉。但他知道,后世的菲律宾不是什么好地方。反政府武装一直生存到了二十一世纪,并且有继续存在下去的意思;绑架、勒索等事件更是层出不穷。而在西班牙人占据菲律宾的几百年间,也一直都没能掌握这个岛,只是在外围建了几个据点……可以说,棉兰老岛就是危险和难以征服的代名词。而这样的地方,显然最适合同样凶残狠毒的日本人了。</p>

于是,他先跟美国政府做了沟通,然后,在邀请了俾斯麦和李鸿章后,又向伊藤博文发了邀请函。</p>

他知道,伊藤博文虽然已经下台,但其在日本的影响力依旧是非常的大,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伊藤博文跟新上任的山县有朋有着本质的不同。</p>

伊藤博文虽然跟山县一样都拥有很重的军权思想,也可以说是一个军国主义者,但他自身并不揽权,其政体思想总体上显示出了较为温和的进步主义和高度的现实主义。可以说,伊藤博文最高的政治理念就是在日本建立举国一致、具有高度权威的、近代天皇制中央集权体制。而虽然理念如此,他却又能依据变化的客观现实,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并希望在日本实现宪政及政党政治,从而使日本的政治体制能够适应变化了的日本社会。</p>

可山县有朋呢?此人在日本被描绘成“民众之公敌”。但如果不怕引起误解地说,山县热爱民众,可是附有条件,山县热爱那些挥汗如雨劳作的农民、工人,以及在战争中勇于献身的战士们,他对佣人们十分和蔼可亲。所以说山县热爱的是那些为了国家和政府尽心尽力,并且听话的民众。与之相反,他不能容忍民众对抗、批评政府。就像在明治初期,他把那些自由民权运动家们视为敌人,指责“盯着民权、诽谤政事、中伤官吏、暴论诽议,无所不为”,认为如任其蔓延必将祸害天下。所以山县极度厌恶政党政治。另外,此人身后呆着不少财阀,推祟藩阀统治,他们虽然表面尊祟天皇,却并不怎么看重天皇的权威。甚至于,在这些人眼中,天皇不过是他们实现目的的一个工具。</p>

所以,两者虽然没有表现出什么太大的冲突,甚至还有过合作,但相互之间都非常提防。</p>

伊藤博文到达唐州,郭金章向他提及出兵棉兰老岛的事情,山县有朋必然会抢先应下。因为他不能让伊藤博文抢下这个功劳。日本人对新领土的渴望是急切的。如果这件事让伊藤博文先回国禀报天皇并做出决定,身为首相的山县有朋必然会受到非议,甚至在扩张欲望极强的日本军中失去相当一部分声望,反之,伊藤博文的优势将会更大;而与之相反的,伊藤博文如果反对日本出兵……山县有朋就更加要赞成出兵。这样的原因也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三条:一则,日本出现经济危机了,虽然只是才刚开始,但情形却很不好,身为首相的山县必须找办法解决。而身为军国主义者,对外侵略自然就成了他的不二选择。可日本现在又还没有挑衅清国的胆量和力量。虽然是他们已经制订了征讨清国的策略,并为此做出了一定的准备,可这些还远远不够。就像历史上的那样,他们也是一直憋到了1894年才不宣而战,所以,必须另选一个好对付的目标;二,伊藤反对出兵,必然会在日本军内形成一种逆向的思维,认为伊藤博文怯懦,那么,身为其对手,山县有朋如果也跟伊藤一样的选择,同样也会被军队所轻视,这对以军队为自己根基的山县有朋来说是相当不利的。所以,他只有选择出兵。至于第三,棉兰老岛貌似难打,却实力弱小,不欺负它欺负谁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