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七章 三百侦察兵(一更)(1 / 2)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p>

安静的农家小院,安静的雪,朱允炆躺在床上,内心满是平和。</p>

一路走来,看过移民百姓在这里安居乐业,前期多少辛苦与投入也都值得了,想必此时最高兴的人应该是茹瑺吧,也不知道他会不会来宛平。</p>

想当初,他任巡抚坐镇山西,主导了五十万规模的移民,亲手将无数百姓送出故土,如今在北平看到他们安稳度日,生活改善,定会欣慰吧。</p>

北平周围已经拥有了相当的居民,这是大北平战略的基石,也是迁都的必要条件。</p>

人口,京杭大运河,水师船队,诸多条件都已接近成熟,是时候筹划与准备迁都事宜了。</p>

迁都不是简单的北巡,带几个人上路就可以了。</p>

迁都之前需要在北平营造皇宫,重新打造北平城,而这是一项极为庞大的工程,即便是给足了钱粮与人工,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营造,历史上朱棣修筑紫禁城可是用了十五年时间,自己就算是再推行绩效之法,再动员匠人与民工,没十年也别想完工。</p>

毕竟皇宫不同于寻常住宅,无论是材料,还是规制,都是最高规格,精雕细琢不允许出半点差池,催也解决不了问题。</p>

最乐观的估计是十年,那时候应该是建文十五年了。</p>

朱允炆不知道十年之后的大明是个怎么样的情景,却可以确定一点,大明想要长久的国运,迁都是必选必行之事。</p>

只不过,这件事引起的风波怕是很大,而且在筹备西北战事的情况下提出来,未必是一件好事,大兴土木的帽子还是小事,各种利益集团的抵抗与不满才是折腾人与难以处理的。</p>

要知道明初京师选在南京,这里自然也就成为了江南利益群体的聚集之地,政治关系是经,经济关系是纬,经纬之间,构出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兜住了南京与天下,也稳住了大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p>

一旦朱允炆主张迁都,那就是在经纬网中抽出纬线,带着经线去北平,然后换一堆纬线重新织网,如果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很可能大明这张网兜不住天下,动荡纷至。</p>

迁都,会得罪无数人啊。</p>

朱允炆叹了一口气,闭上了眼,想象着历史中朱棣迁都的魄力与勇气,他说迁都比自己容易啊,毕竟是造反出身,连自己侄子都敢拉下马,连十族都敢杀,你们这群官员算什么……</p>

朱棣有冷厉的铁腕,朱允炆没有。</p>

自登基以来,朱允炆虽然不止一次对内挥动“龙爪”,得罪了不少士绅阶层,但“龙爪”之下,更多是让人出血,不怎么要人命啊。可迁都这一记龙爪手,是真的会要人命……</p>

难办啊。</p>

朱允炆昏昏沉沉睡去。</p>

鹅毛大雪沸沸扬扬,热闹的紧,趁着没有人打扰,连夜铺造出一个洁白的世界,一切似乎在雪中实现了平等,都是一个颜色。</p>

接近黎明,天越发冷了起来,朱允炆逐渐被冻醒,侧头看了看一旁不远处的夏元吉、杨士奇,两人也被冻得哆嗦,正挤在一起睡。</p>

刘长阁见朱允炆醒来,在火盆中添了两根木柴,上前问安。</p>

朱允炆裹紧了一点棉被,轻声说:“把火盆挪一挪,他们两个的被子有些单薄。”</p>

刘长阁刚想劝说,却看到朱允炆不容拒绝的目光,只好将火盆移了过去。</p>

“汤不平呢?”</p>

朱允炆问。</p>

刘长阁指了指门外:“在外面守卫。”</p>

“让他进来休息吧,大雪夜外面严寒,这里又是民居之地,无需如此疲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