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一章 新的课题(1 / 2)

 () 下午接下来的话题就直接转到新浦炼化项目上去。</p>

新浦开发投资集团可以负责项目建设用地的供给,众信、鸿基能投入六个亿的项目启动资金,关键还要有人。</p>

这里的“人”,不是说杨林个人专业能力多强就可以的。杨林个人能力再强,也没有办法替代团队去建设、运作整个项目。</p>

沈淮除了要考察杨林的专业能力、发展视野外,还要考察杨林有没有能力从炼化行业圈子里挖掘足够多的专业人员,组建一支在水准线以上且有凝聚力的团队。</p>

团队不够专业,或者团队成员专业水准足够,但由于领导人的领导组织能力欠缺,导致整个团队人心涣散,都将给项目的建设跟运营带来致命的打击。</p>

沈淮对杨林的印象不错,秦大伟也是可靠的引荐人,但他也不可能第一天接触就给杨林足够的信任,还需要有一个相对长时间考察及磨合的过程。</p>

就整个项目的前期展开,沈淮也有他的计划,他跟杨林说道:</p>

“就新浦炼化项目的可行xing研究,即使霞浦县那边不出面,也可以以鸿基的名义,跟淮大化工系联合搞个为期三个月的研究课题。”</p>

“怎么推鸿基头上来了?”宋鸿军坐在一旁疑惑的问道,“不是我不想接手,我对这个一窍不通,没办法接手……”</p>

“你那边出课题经费就好了,”沈淮说道,“时间很紧,程序要简化,以鸿基的名义跟淮大搞联合课题最迅速,谈妥了明天就可以签约,直接开始运作课题。孙亚琳飞回巴黎了,不然就以众信的名义来。新浦那边出面的话,就算是我能特事特办,所有字都由我来签,整个程序走下来,也要一个星期。宋彤不是跟周知白粘乎得很吗?这个课题你让宋彤当协调人,她也要学着干些事情了……”</p>

听沈淮这么说,宋鸿军便没有疑问了:“那行,我直接把宋彤拉过来交给你,经费暂时从鸿基转也好,只要不把我绑在徐城负责这事就成。”</p>

沈淮决心要在新浦建大炼化,现在由鸿基、众信抑或新浦开发集团牵头,都无关紧要,关键看哪边能抽出人手来。</p>

沈淮又跟杨林说道:“淮大化工系那边,我们会要求你作为牵头人之一参与课题研究。除了课题经费外,我们还会给所有直接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每月不低于三千元的工作补贴;鸿基以及霞浦县驻徐办,会全力配合你们的研究工作,保证整个课题能在三个月内做得足够深入。关键还是课题经费,你觉得大概需要多少……”</p>

“这个要我说?”杨林有些不解的问道。</p>

每年院系虽然都有国家固定拔给研究课题,但由于财政科研经费很紧张,争得部门又多,你这边是博导,他那边是院士,论资排辈下来大家都均沾一些,也就只能维持实验室的基本运转。</p>

这些国家拔给课题经费,即使有多余,照政策也不能私占或私分;只能用于实验室设备添置或补贴其他课题经费的不足。</p>

而跟地方企业联合搞的课题研究,课题在完成既定的研究目标,多余经费无需归还企业,就成为课题组的盈余。对多余课题经费的分配,除了一部分上缴实验室及学校外,淮大方面对参与课题研究人员也有相应的奖励政策。</p>

故而杨林在学校里,除了每个月两百多点的博士生固定补助之外,其他收入来源主要就是课题奖励。</p>

只是当前国内产学联合还没有形成规模,淮大作为国内一流的名校,跟企业联合、经费相对宽裕的研究课题还是不多。杨林所在的淮大化工系341实验室是石化领域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是两院院士王昆山,这两年读博期间杨林的收入还是很菲薄,勉强养家糊口。</p>

沈淮承诺给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每月不低于三千元的额外补贴,这个就要超过当前实验室大多数人的收入。杨林也明白沈淮是希望淮大方面能尽可能多的抽调研究人员参与这个课题。</p>

不过,课题经费的确定通常都是实验室跟企业之间商议。</p>

作为校方参与课题的牵头人,杨林自然是希望经费定得越高越好,但他知道沈淮显然不会是这个意思,故而有些不确定。</p>

面对杨林的不确定,沈淮再次肯定的说道:“我希望这个课题能马上运作起来,课题经费要放宽一些,但放到多宽合适,就需要你给我建议了……”</p>

“如果只是纯课题研究,最后只是出具一份可行xing研究报告,三五十万也足够做得很透了,”杨林沉吟片刻,“如果项目可行xing课题研究还要为接下来的项目筹备铺垫,三百万也不会嫌多。”</p>

“好,那就先定三百万吧,要是不够,后期再补。不过你同时要跟鸿基签一份雇佣协议,这样方便你以项目协调人的身份参与这个课题,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沈淮果断做好决定,又问杨林,“三百万能跟王昆山老师见一面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