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问题不是北方重工没有开发未来单兵作战系统的的资质,而是该集团的主承包商中有两家来自海外,即负责战斗武器的半岛设备实业集团{总部设在汉城,为朝鲜最大的重工集团之一,其前身就是韩国的现代重工,北方重工持有17.2%的股份,为第一大独立股东}与负责行走机构与生命维持系统的新月机械设备集团公司{总部设在伊斯兰堡,是巴基斯坦最大的机械设备生产企业,也是巴基斯坦最大的跨国公司,北方重工持有其21.7%的股份,为第二大股东}。虽然战斗武器系统、行走机构与生命维持系统不是核心系统{单兵战斗系统的核心是枪弹、计算机、防护与能源系统,而这几个系统的开发工作均由北方重工与其他3家共和国的企业承担},而且两家境外企业都有背景,与共和国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算得上是由共和国企业控制的子公司,但是在此之前,还没有一家境外企业以主要承包商的身份参与过共和国的国防装备项目,最多只是次级承包商,所以中重集团、中航集团等在竞标中败北的企业都拿此做文章。
不可否认的是,北方重工提交的设计方案确实是最优秀的。
这其中,就以战斗武器的设计方式最为新颖。按照共和国陆军公布的消息,北方重工的设计方案中,不同的战斗武器,只有发射器不一样,其他都是一样的,并且由非常简单的电流控制阀门来控制武器的输出能量,以适应不同的作战需要。也就是说,只需要更换不同的发射器,就能让战斗武器发射不同口径的弹丸,以适应不同的作战需求。比如使用加长发射器与重型弹丸,战斗武器就是一把标准的狙击步枪,使用常规发射器与普通弹丸,战斗武器就是一把标准的战斗步枪,使用缩短发射器与轻型弹丸,战斗武器就是一把标准的自卫武器。更重要的是,今后可以通过升级发射器来使用各种口径的弹丸,从而应付层出不穷的战术需求。这种设计方式的最大好处就是,让陆军的长期准备的维护成本,以及今后进行升级换代的改装成本降到了最低限度。虽然按照初期采购投入计算,肯定不会低到哪里去,但是枪械是数量最多的武器装备,必须尽量考虑长期装备的成本。
2049年初,北方重工提前10个月完成了前期开发工作,将100套单兵作战系统交付给共和国陆军的测试部队进行全面测试。
与电磁枪相比,单兵作战系统的其他几个组成部分更有看头。
单兵计算机不用多说了,作为第一种采用神经网络计算机的单兵计算机,具备最基本的人工智能,不但能够“听懂”士兵下达的命令,还能根据作战环境、士兵的状况等等因素自动控制生命维持系统,最大限度的发挥士兵的潜能。比如在近距离突击中,单兵计算机就会提高呼吸系统的含氧量,并且以弱电流刺激的方式,加快士兵的肌肉反应速度。而在潜伏的时候,单兵计算机就会降低呼吸系统的含氧量,减缓士兵的新陈代谢速度,并且用弱电流刺激士兵的神经系统,使其保持清醒。当然,要想具备这些功能,单兵计算机就得与生命维持系统配合使用。
毫无疑问,生命维持系统绝对是“影子战士”的一大亮点。虽然在最初的设计中,只要求解放士兵的双手,让士兵能够非常方便的获取食物、饮水与高浓度空气{在高原战场上特别管用},但是该系统采用开放式设计原理,即可以根据实战需要陆续增添其他功能,比如在实际使用中,很多生命维持系统都具备战场急救功能,可以根据士兵的心跳、脉搏、血压与心脑电波等等物理数据来判断士兵的身体状况,如果确定士兵受了重伤,就会主动向伤口注射凝固血清,甚至可以自动注射吗啡等兴奋剂,帮助士兵离开危险区域。当然,作为生命维持系统,自然有保温保暖的功能,而且可以通过增添配套设备,具备处理士兵排泄物的能力{主要提供给特种部队}。当然,要想让生命维持系统发挥作用,还得看套在最外面的单兵防护系统。
自从美国陆军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为所有士兵提供了单兵防护装具之后,加强单兵防护能力成为了各个陆军强国的共同追求目标。南海战争之后,共和国陆军也开始为基层官兵配发防弹背心等简单防护装具,并且在半岛战争爆发前全面落实。可以说,现代战争的伤亡率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十分之一,单兵防护装具全面普及功不可没。随着武器性能提升,士兵对防护装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在21世纪初还比较流行的凯夫拉防弹背心,到20年代末就连自卫武器的小口径枪弹都防不了。如果不是高强度合金在30年代开始普及,恐怕单兵防护装具将向“重型化”方向发展。问题是,即便到了40年代末,高强度合金的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所以单兵防护装的成本占了单兵作战系统的30%,超过了战斗武器与单兵计算机,为最昂贵的子系统。如此一来,为了控制系统成本,其他方面就得能省就省,能减就减。
最倒霉的就是行走系统,也就是“外骨骼动力行走机构”。早在半岛战争前,共和国陆军就为特种部队与侦察部队配备了类似的设备,并且在攻打济州岛的时候派上了用场。问题是,“外骨骼系统”并没在军队中全面普及,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造价昂贵。中东战争前,共和国陆军为侦察部队紧急订购了一批“外骨骼系统”,单价高达2400万元,即便批量生产能够把价格降低大约60%,单价也在1000万元左右,即便装备10个战斗单位战斗旅的大约6万名官兵,也需要花费6000亿元。即便到了2049年,共和国陆军也不可能拿这么多前来采购一种性能单一的装备。正是如此,虽然陆军明确要求未来单兵作战系统中必须拥有行走系统,但是没有明确要全额采购,而是根据需求采购。也就是说,行走系统将作为单兵作战系统的功能强化模块,只装备少数部队。削减行走系统不仅降低了系统成本,还使另外一个重要系统间接受益,这就是能源系统。
虽然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电磁枪与电磁炮都不属于能量武器范畴,只是用洛伦兹力代替了化学反应,同样得依靠宏观尺度上的弹丸、以及弹丸所具备的动能来摧毁目标,但是电磁武器是完全依靠电能,所以被认为是能量武器的一种。正是如此,单兵作战系统中,能源系统最为关键。最初的时候,理论计算表明16级复合蓄电池就够了,实际上,受螺旋加速器影响,至少需要20级复合蓄电池。因为20级复合蓄电池的量产工作最快也只能在2050年之后开始,所以陆军才将单兵作战系统的装备时间推迟到了2050年之后。问题是,即便能够量产,20级复合蓄电池的价格都将异常昂贵。在北方重工的报价单中,第一批供实验的单兵作战系统中,含2千克20级复合蓄电池的能源系统的单价高达50万元,占整套系统成本的26%,仅次于防护系统。由此可见,如果不是削减了行走系统,单兵作战行动的总成本将超过陆军规定的200万上限。事实上,正是没有了行走系统,能源系统里的复合蓄电池用量才由最初的1.5千克提高到了2千克。
不得不承认,没有行走系统,让“影子战士”不再那么完美。
虽然在实战应用中,几乎没有任何一名士兵喜欢笨重的行走系统。用一些在战场上使用过行走系统的士兵的话来说,与其靠两条金属腿,还不如乘坐有4个轮子的越野车。这正好反映出了行走系统的尴尬处境。在战术行动中,行走系统因为过于笨重,很难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士兵在作战的时候,都会放下行走系统。而在长途行军中,行走系统的效能比不上任何一种军用车辆,甚至不如民用车辆。也就是说,只有在执行需要负重、而且前往车辆到达不了的地方,甚至连垂直起降运输机都到不了的地方,才有必要动用行走系统。因为这样的作战环境非常少,所以行走系统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有人会认为,为行走系统装上装甲,就能提高单兵防护。
这确实是提高单兵防护的有效办法,只是在需要抵抗更高威胁的时候,任何装了装甲的行走系统的作战效能肯定比不上主战坦克与步兵战车。
行走系统也不是没有发展前进。只要能够解决机件小型化问题,将行走系统与单兵防护系统整合,就能使行走系统获得重生,并且从根本上改变单兵作战方式,让机械力取代人力。
当然,以21世纪中期的科技水平,根本不可能开发出如此科幻的作战装备。
不管怎么说,在2049年初接收第一批测试型单兵作战系统等于为共和国陆军拉开了大换装的序幕。既然是大换装,单兵作战系统只是一部分。与之相比,各种主战装备才是真正的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