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军(2 / 2)

经过一上午的激战,善阐侯杨缉思率领着南诏大军进行了最后一次反击,高骈用暴烈的回击彻底打碎了南诏方的幻想,被击溃失控的南诏军队争抢着返回城内,踩踏拥挤的人们掉入护城河内,死伤无数。

交趾城内一片混乱,高骈自然不会错过此时的大好时机,弟兄们,进攻吧!用你们的刀枪将交趾城给我夺回来,准死不准退。

城外刚刚取胜的唐军,在极度亢奋的状态下纷纷顺着云梯,爬上了城头,而城内混乱的南诏军却未能组织成有效抵抗,战争成了一边倒的态势。

很快,随着城头上的旗帜变换,唐军顺利攻入了交趾城内,大规模的巷战残酷地展开了,厮杀声、哭喊声、怒骂声充斥在城内的各个角落,落日的余辉带走了最后一丝光亮,渐渐平息的厮杀声也宣告了交趾城最终的克复。

此役唐军斩杀南诏方安南都护使酋迁、安南都统范脆些,扶邪都统赵诺眉、导引南诏入寇的唐奸朱道古等人,南诏军共三万多人阵亡。

惨烈的败亡使得终南诏之世,南诏大军再未敢踏入安南半步,唐庭用一战打出了安南数十年的安宁。

踏着血流盈街的地面,高骈率军进入了这座失陷三年零六个月的城池,江山依旧在,只是朱颜改。

交趾城克复,安南光复,此时安南其他郡县中残留的南诏军也只能像当初唐军突围那样,踏上一条生死未知的北归之路。

七八月过后,安南的秋天来临了,又到了秋后算账的日子。

当初投降和勾结南诏的土蛮酋长们最终用自己的头颅平息了唐庭的怒火,也给了怀有贰心的人们一个血淋淋的警示,自此安南境内土蛮部落全部归顺。

捷报飞传朝廷,再也没有阻拦的捷报让期待已久的唐庭欢腾了,等不到正月,十一月当月唐帝便下诏大赦天下,举国同庆。

随后一个大家早已猜到的消息得到了证实,安南置静海军,提升为节度蕃镇,高骈自然荣升节度使之职,成为了手控一方的大员。

你南诏不是要通海吗?我设一支军镇,让你这通海梦消静消静吧。

高骈的功绩不仅仅在于光复安南,更因为其后续对整个安南的经营使得以后纵使节度使更替,南诏也不敢轻易挑衅静海军的威严。

发展才是硬道理。

高骈进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力推进发展当地的城市化规模,残破的交趾城几经战火,已经残破不堪,高骈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新修了一座安南城,而这座新安南城规模之宏大,丝毫不逊色扬、越等雄蕃重镇。(周三千步,造屋四十馀万间)

安南城的筑起,使得唐朝在西南边疆多了一座雄蕃重镇,从此唐朝的西南防御从邕州一线推进到南诏的边境,兵力雄厚的蕃镇也使得南诏方面从此顾忌重重,始终不敢与唐庭放手一搏。

要想富,先修路。

高骈也是深深明白这个道理的,从岭南西道到安南走陆路要翻越崇山峻岭,相当艰难,而水路则既省人力,又不用担心敌军的袭扰,十分便利。

但这里面有个很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在这条平静的水路之下,暗礁密布,稍不留意就有舟覆人亡的危险,风险大因此成本就高,交通运输成功率严重遏制着安南的经济命脉。

怎么办?

凿平它们。

高骈这个水下愚公为此招募了许多民工,这些民工兼职蛙人用血肉之躯,辛劳之力硬是凿出了一条水上坦途,自此岭南东西两道至静海节度蕃镇水路通顺,漕运无碍。

历史最终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

兵强马壮,城高池深,后勤又有保障,静海军成为了南诏辗转难眠的噩梦,对其恨得咬牙切齿,却又奈何不得。

高骈在这边忙的风风火火,朝廷上下也沉浸在一片喜悦兴奋之中,谁也没曾想到,此时此刻,远在岭南西道北面,在林木茂盛、瘴气缭绕的桂林城内,还有一群常年戍边的兵卒们正翘首北望,等待着一个最终的幻想。